“闇”文言文意思
“闇”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拼音:àn
“闇”字的古汉语解释
àn
1.动词 蒙蔽;遮盖。《水经注·江水》:“渊上橘柚蔽野,桑麻闇日。”
【又】埋没;不行于时。《后汉书·班彪传》:“由是《乘》《梼杌》之事遂闇,而《左氏》《国语》独章。”
2.形容词 愚昧;糊涂。《后汉书·赵咨传》:“况我鄙闇,不德不敏。”
【又】不知晓,不懂得。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识人情,闇于机宜。”
3.动词 闭门。《梁书·乐蔼传》:“方见蔼闇阁读书。”
4.形容词 通“暗”,比喻政治黑暗或社会动乱。
5.通“黯”,深黑色。《齐民要术·杂说》:“深则年久色闇也。”
yǎn
通“奄”,忽然。傅毅《舞赋》:“翼尔悠往,闇复辍已。”
ān
通“谙”,熟悉。王谠《唐语林·政事下》:“军镇道里与骑卒之数,皆能闇计之。”
yīn
通“瘖”,闭口不说话。《榖梁传·文公六年》:“上泄则下闇。”
“闇”国语辞典解释
àn
动词1.閉門、關門。《說文解字.門部》:「闇,閉門也。」
2.蒙蔽、遮掩。《荀子.不苟》:「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
3.湮沒。《後漢書.卷四〇.班彪傳上》:「由是乘、檮杌之事遂闇,而左氏、國語獨章。」
4.不了解。《墨子.修身》:「舉物而闇,無務博聞。」 《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吾不如嗣宗之賢,而有慢弛之闕,又不識人情,闇於機宜。」
形容词
1.陰暗、混濁。《莊子.讓王》:「今天下闇,周德衰。」 《後漢書.卷三〇下.郎顗傳》:「竊見正月以來,陰闇連日。」
2.昏昧、糊塗。《荀子.天論》:「上闇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 《文選.潘岳.西征賦》:「主闇而臣嫉,禍於何而不有。」
名词
1.黃昏、夜。《禮記.祭義》:「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闇。」
2.愚昧的人。《荀子.成相》:「世之殃,愚闇墮賢良。」
ān
名词守喪的屋子。《文選.潘岳.西征賦》:「天子寢於諒闇,百官聽於冢宰。」
动词
熟悉。通「諳」 。《晉書.卷二四.職官志》:「及蜀破後,令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勰悉闇練之。」
“闇”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烏紺切正韻胡紺切,𠀤音暗。說文閉門也。
又廣韻冥也。
玉篇幽也。
易·蒙卦疏蒙者微昧闇弱之名,物旣蒙昧,惟願亨通,但闇者求明,明者不諮於闇,故云童蒙求我也。
禮·曲禮孝子不服闇。
註闇,冥也。不於闇冥之中從事。
書·大禹謨·蠢兹有苗昏迷不恭傳昏,闇也。
又博雅闇,夜也。
禮·祭義夏后氏祭其闇。
註闇,昏時也。
公羊傳·莊二十五年以朱絲營社。或曰脅之,或曰爲闇恐人犯之,故營之。
註爲天闇冥,恐人犯歷之,故營之。
又周禮·春官·眂祲掌十輝之灋,以觀妖祥,辨吉凶,五曰闇。
註闇,日月食也。
又不明也。
莊子·齊物論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
註黮闇,不明貌。
又蟲名。
博雅闇,蜩𧕄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鄔感切,音晻。隱晦貌。
禮·中庸闇然而日章。
釋文闇,於感反。
又集韻乙減切,音黯。隱暗也。
又五音集韻於錦切,音㱃。大水至也。
又集韻韻會𠀤於金切,音音。默也。
又烏南反。
儀禮·喪服·旣虞翦屛柱楣疏闇謂廬也。廬有梁者,所謂柱楣也。
釋文闇,烏南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