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文言文意思
“伯”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伯(简繁同形)
拼音:bó/bǎi/bà
“伯”字的古汉语解释
bó
1.名词 古代以伯(或孟)、仲、叔、季为排行。伯为长兄,老大。《诗经·何人斯》:“伯氏吹埙,仲玩吹篪。”
2.名词 对年龄大于白己的人的尊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名词 伯父,父亲的哥哥。《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4.名词 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笫三等。《殽之战》:“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5.名词 古代管一方的首领,后世沿用尊称地方长官。《陈情表》:“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à
名词 春秋时诸侯的盟主,又作“霸”。《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
“伯”国语辞典解释
bó
名词1.兄長。古人以為兄弟長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2.稱謂:(1)尊稱父親的哥哥。例: 「大伯」 、「二伯」 。(2)尊稱丈夫的哥哥為「伯」 。(3)尊稱年齡或輩分較高的人。例: 「老伯」 、「世伯」 。
3.古代封建制度裡,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4.用以稱擅長某種才藝的人。例: 「詩伯」 、「畫伯」 。
5.姓。如春秋時晉國有伯宗,楚國有伯州犁。
bǎi
名词稱謂。稱丈夫的哥哥。例: 「大伯子」 、「二伯子」 。
bà
名词古稱諸侯的盟主。通「霸」 。《左傳.成公二年》:「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 唐.孔穎達.正義:「伯者,長也。言為諸侯之長也。鄭玄云:『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
动词
稱霸、統領。《戰國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伯”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正韻𠀤博陌切,音百。說文長也。
釋名父之兄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又兄曰伯。
詩·小雅伯氏吹塤。
又第三等爵曰伯。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九命作伯。
註上公有功德者,加命爲二伯,得征五侯九伯者。
疏公羊傳,自陝以東,周公主之。陝以西,召公主之。是東西二伯也。言九伯者,九州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也。
又婦人目其夫曰伯。
詩·衞風伯也執殳。
又馬祖,天駟,房星之神曰伯。
詩·小雅旣伯旣禱。
註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
又鳥名。
左傳·昭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
註伯趙,伯勞也。
又姓。益之後。春秋時有伯宗,伯州犂。
又同陌。
史記·酷吏傳置伯格長。
註言阡陌村落皆置長也。
又正韻必駕切。同霸。五伯,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也。伯叔伯長之義,後人恐與侯伯字溷,故借霸字別之。
又叶蒲各切,音博。
詩·大雅王錫申伯。叶下蹻濯。
又叶壁益切,音必。
史記·敘傳維弃作稷,德盛西伯。
又叶博故切,音布。
揚雄·解嘲子胥死而吳亡,種蠡存而越伯。五羖入而秦喜,樂毅出而燕懼。考證:〔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九命作伯。疏公羊傳,自陝以東周公主之。陝以西召伯主之。是東西二伯也。言九伯,九州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也。〕 謹照原文召伯之伯改公。言九伯下增者字。
“伯”形意通解
略說: 從「人」,「白」聲。表示兄弟之中排行第一,年紀最長者。詳解: 甲金文的「白」可引申表示伯仲的「伯」,小篆的字形加上「人」旁,寫作從「人」、「白」聲的「伯」,表示兄弟之中排行第一,年紀最長者。《說文》:「伯,長也。从人,白聲。」東漢班固《白虎通.姓名》:「伯者,長也。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如《詩.周頌.載芟》:「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毛傳》:「伯,長子也。」古書中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故事,伯夷是兄,叔齊是弟。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間的長幼排行。「伯」是長子,其次是「仲」和「叔」,「季」是最小的弟弟。若兄弟多於四人,有的會把「伯」、「仲」、「季」以外的兄弟都稱為「叔」,如《尚書.蔡仲之命》「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鄰,以車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齒。」「諸叔」即武王諸弟。武王兄弟共八人,管叔、蔡叔、霍叔都稱為「叔」。又有以「伯」、「仲」、「叔」、「季」為順序循環使用,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
古書中既有把年紀最長的稱為「伯」,有時也稱為「孟」。「伯」專指元配嫡夫人所生的長子,和庶長子「孟」相對。《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孔穎達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孟、伯俱長也。《禮緯》云:『庶長稱孟。』然則適妻之子長者稱伯,妾子長於妻子,則稱為孟,所以別適庶也。」《白虎通.姓名》:「適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稱孟,以魯大夫孟氏是也。」
「伯」也可以指父親的哥哥。《釋名.釋親屬》:「父之兄又曰伯父。」如《顏氏家訓.風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唐代杜甫〈醉歌行〉:「汝身已見唾成珠,汝伯何由髮如漆?」父輩親友中年長者亦稱伯。
「伯」也是古代對男性長者的尊稱。如《春秋公羊傳.桓公四年》:「其稱宰渠伯糾何?下大夫也。」何休注:「稱伯者,上敬老也。」《資治通鑒.漢宣帝地節三年》:「太子外祖父平恩侯許伯,以為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將舜監護太子家。」胡三省注:「許伯,即許廣漢,稱伯者,蓋尊之也。」
古代管理一方的長官也可以稱為「伯」。如《周禮.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賈公彥疏:「伯,長也,是一方之長也。」《墨子.號令》:「大將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號不相應者,伯長以上輒止之,以聞大將。」《尉繚子.分塞令》:「非其百人而入者,伯誅之;伯不誅,與之同罪。」
「伯」還表示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爵。《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孟子.萬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字彙.人部》:「伯,第三等爵曰伯。」如《左傳.隱公元年》「祭伯來」,杜預注:「伯,爵也。」《呂氏春秋.順民》:「紂喜,命文王稱西伯,賜之千里之地。」
「伯」通「霸」,表示春秋時代諸侯的盟主。《戰國策.秦策五》:「驕忿非伯主之業也,臣竊為大王慮之而不取也。」《呂氏春秋.先己》:「五伯先事而後兵,故兵莫彊焉。」作動詞表示稱霸,如《國語.晉語》:「(晉文公)遂伐曹、衛,出穀戍,釋宋圍,敗楚師于城濮,於是乎遂伯。」《荀子.儒效》:「而後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楊倞注:「伯讀為霸,言一朝而霸也。」
「伯」又通「陌」,表示田間的小路。如《管子.四時》:「修封疆,正千伯。」尹知章注:「千伯,阡陌也。」《漢書.食貨志上》:「壞井田,開仟伯。」顏師古注:「仟伯,田間之道也。南北曰仟,東西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