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文言文意思
“仇”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仇”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chóu/qiú

“仇”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óu

1.名词 仇敌,敌人。《伶官传序》:“梁,吾也。”

2.名词 仇恨,怨恨。《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也。”

3.动词 报答,报复。《书博鸡者事》:“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一主之憾。”

4.名词 匹,同伴。王粲《登楼赋》:“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

qiú

1.名词 同伴;伴侣。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一:“携我好,载我轻车。”

2.配偶。曹植《浮萍篇》:“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

3.对手。王粲《闲邪赋》:“横四海而无,超遐世而秀出。”

4.姓。

【仇隙】1.仇人。范晔《后汉书·质帝纪》:“顷者,州郡轻慢宪防,竞逞残暴……恩阿所私,罚枉。”2.指仇怨。吴承恩《西游记》五十九回:“两个在翠云山前,不论亲情,却只讲。”

【仇雠】仇人。刘商《胡笳十八拍·十五拍》:“不缘生得天属亲,岂向结恩信。”

【仇方】友邦;邻国。《诗经·大雅·皇矣》:“询尔,同尔兄弟。”

【仇匹】1.同伴;朋友。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诗》云‘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此之谓也。”2.配偶。《朱子语类》卷八十一:“谓如此之淑女,方可为君子之。”

“仇”国语辞典解释

chóu

动词
1.應答、對答。《詩經.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 《新唐書.卷八五.王世充傳》「而世充素詭妄,不能讎其語,士大夫遂貳。」

2.相等、相類。漢.揚雄《法言.重黎》「夫欲讎偽者必假真,禹乎盧乎終始乎。」 《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卒不得遂其謀,皆讎有功。」

3.適當、恰當。《史記.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傳》「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

4.應驗。《史記.卷二八.封禪書》「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

5.校對、校勘。《文選.左思.魏都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覿。」 《新唐書.卷九八.王珪傳》「召入祕書內省,讎定群書。」

6.償付。《資治通鑑.卷五四.漢紀四十六.桓帝延熹五年》「云臣私報諸羌,讎以錢貨。」

名词
1.仇怨。通「仇」例: 「世讎」「私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

2.姓。如漢代有讎遷。

chóu

名词
1.讎敵。例: 「世仇」《韓非子.孤憤》「是智法之士,與當塗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

2.深切的怨恨。例: 「深仇大恨」「恩將仇報」

动词
怨恨。《書經.五子之歌》「萬姓仇予,予將疇依。」

qiú

名词
1.配偶。三國魏.曹植〈七啟〉:「望雲際兮有好仇,天路長兮往無由。」

2.同類、同輩。《文選.王粲.登樓賦》「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顥敞而寡仇。」

3.姓。如漢代有仇景。

“仇”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匹也。匡衡引:君子好。同逑。
爾雅·釋詁,合也。
謂對合也。
 又怨敵也。
詩·秦風修我戈矛,與子同
左傳·桓二年師服曰:嘉耦曰妃,怨耦曰
 又讐也。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爲韓報
 又爾雅·釋訓,敖敖,傲也。
詩·小雅執我
猶謷謷也。
 又釋名,矛讐也。所伐則平,如討讐也。
 又姓。宋大夫牧。
 又章,複姓。隋有章太翼。
 又集韻恭於切正韻斤於切。𠀤同㪺。
詩·小雅賔載手
以手挹酒也。
 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
詩·周南公侯好。叶上逵。
 又叶彊於切,音渠。
陸機·感丘賦抨神爽以嬰物兮,濟性命而爲。忘大暮於千祀兮,爭朝榮於須臾。

“仇”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配偶。

詳解: 從「」,「」聲,本義是配偶。《說文》:「仇,讎也。从人,九聲。」段注:「仇為怨匹,亦為嘉偶。」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相當相對謂之仇,兩同為仇,兩異亦為仇。」「」有匹義,即匹配相當的意思。在古書中可以指同伴,如《詩.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好仇」;也可以指對手,如《詩.小雅.賓之初筵》賓載手仇,室人入又」。古籍中多用為怨耦(有怨仇的雙方),《左傳.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楚辭.九章.惜誦》羌眾人之所仇」,王逸注:「怨耦曰仇。

  「」有怨恨之義,《尚書.五子之歌》萬姓仇予」,《孔傳》:「仇,怨也。」用為名詞指仇恨,如《史記.留侯世家》:「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又指敵人、仇敵,如《易.鼎》我仇有疾」,焦循章句:「仇,猶敵也。《史記.項羽本紀》:「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

  「」也用作姓氏。春秋時宋國有大夫仇牧,《春秋公羊傳.莊公十二年》云:「仇牧可謂不畏彊禦矣。」還有東漢仇覽、唐代仇士良和明代仇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