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文言文意思
“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归”字

繁体:简化方式:删改部件或笔画;符号化

拼音:guī

“归”字的古汉语解释

guī

1.动词 女子出嫁。《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

2.动词 返回;回去。《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

【又】<动使动>使……返回。《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之。”

3.动词 送回;归还。《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赵。”

4.动词 归向;归聚。《赤壁之战》:“众士仰慕,若水之海。”

5.动词 归依;归附。《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丹。”

6.名词 结局;归宿。《周易·系辞》:“天下同而殊涂。”《归田园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园田。”

7.动词 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也。”

8.名词 珠算一位数除法。

9.动词 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孔子豚。”

【归宁】⒈妇人回娘家看望父母。⒉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

【归田】旧时称辞官还乡。

“归”国语辞典解释

guī

动词
1.女子出嫁稱為「歸」《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宋.辛棄疾〈鵲橋仙.松岡避暑〉詞: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

2.返回。例: 「歸國」「歸家」

3.還給。例: 「完璧歸趙」「物歸原主」

4.依附、趨向。例: 「眾望所歸」「殊途同歸」《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

5.屬於、由。例: 「這事不歸我管。」

6.聚、合併。例: 「歸併」「總歸一句話」「把這類書歸在一起。」

7.置於兩個相同詞的中間,表示語義的歸類。例: 「橋歸橋,路歸路,不可把兩件事混為一談。」

名词
姓。如明代有歸有光。

kuì

动词
贈送。通「饋」《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形容词
羞慚。通「愧」《戰國策.秦策一》「面目犁黑,狀有歸色。」

“归”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𠀤音騩。還也,入也。
詩·小雅薄音旋歸。
 又還所取之物亦曰歸。
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又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
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又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
杜註歸者,不反之辭。
桓七年突歸于鄭。
穀梁傳歸,易辭也。
 又依歸也。
詩·曹風于我歸處。
毛傳歸,依歸也。
 又歸附也。
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
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又說文女嫁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又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
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
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又投也,委也。
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又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
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又與也,許也。
論語天下歸仁焉。
 又合也。
禮·緇衣私惠不歸德。
謂不合於德義。
 又終也。
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又歸妹,卦名。
 又三歸,臺名。
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又指趨曰歸。
易·繫辭殊途而同歸。
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又道家有八歸。
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
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又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又歸藏,黃帝名。一曰殷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之灋,二曰歸藏。
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以純坤爲首,故名。
 又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又饋也。
論語歸孔子豚。
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又山名。
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又州名。
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
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又姓。
 又歸邪,星氣名。
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又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又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又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
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
籀省作㱕。漢𥓓作歸。考證:〔周禮·春官大占掌三易之法。〕 謹照原文占改卜。法改灋。

“归”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𠂤」從「」,「𠂤」亦是聲符。「𠂤」是古「」字,表示軍隊,「」象掃帚,疑會在戰爭中以軍隊掃除敵人而歸之意(季旭昇、葉玉森),本義是凱旋而歸、返歸、返回、歸還。

詳解: 甲骨文從「𠂤」從「」,「𠂤」亦是聲符。「𠂤」是古「」字,表示軍隊,「」象掃帚,疑會在戰爭中以軍隊掃除敵人而歸之意(季旭昇、葉玉森),本義是凱旋而歸、返歸、返回、歸還。一說「」是雙聲符字,「」、「」古同字,「」最初可能讀作「」,「」、「」音近,故「𠂤」、「」皆是「」的聲符(沈培)。

  金文或加從「」,或加從「」,戰國竹簡多從「」為意符,強調行走之動作。

  甲骨文表示返回,《殷虛文字乙編》7961:「貞:王其歸」。又用作方國名,《合集》33070:「歸白(伯)」,郭沫若認為「」即夔國,在今湖北秭歸縣。《水經注》:「又東過秭歸縣之南」下云:「縣,故歸鄉。《地理志》曰:歸子國也。《樂緯》曰:昔歸典叶聲律,宋忠曰:歸即夔,歸鄉,蓋夔鄉矣。

  金文也表示返回,應侯視工鐘:「王歸自成周」,意謂王從成周回來。不其簋:「余來歸,獻禽(擒)。」意謂我回來,進獻所擒。又通假為「」,表示贈送、給予,貉子卣:「王令士道歸(饋)貉子鹿三」,意謂王命令士道給予貉子三隻鹿。《論語.陽貨》:「歸孔子豚」,《經典釋文》:「歸,鄭本作饋。《左傳.閔公二年》:「歸公乘馬」,杜預注:「歸,遺也。」又用作國名、人名。

  戰國竹簡表示歸依(陳偉),《郭店楚簡.尊德義》簡20:「尊仁,親忠,敬壯(長),歸豊(禮)」,「歸禮」即以禮為依歸。

  後來「」用來表示女子出嫁,《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說文》:「歸,女嫁也。从止,从婦省,𠂤聲。㱕,籒文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