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言文意思
“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老(简繁同形)
拼音:lǎo
“老”字的古汉语解释
lǎo
1.形容词 年老;衰老。《涉江》:“年既老而不衰。”
【又】名词 年老的日子。《要做则做》:“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2.动词 老死。《五人墓碑记》:“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3.名词 老年人。《论积贮疏》:“罢夫老易子而咬其骨。”
4.名词 对辈、长者的称呼。《过小孤山大孤山》:“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5.动词 敬重;尊重;敬养。《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6.形容词 陈旧的;时间久的。《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7.名词 老子及其学说的省称。《进学解》:“攘斥佛老。”
【老衲】老和尚。
【老拙】老年人自谦词。
“老”国语辞典解释
lǎo
名词1.年長的人。例: 「扶老攜幼」 、「敬老尊賢」 。
2.對長輩的尊稱。例: 「劉老」 、「于老」 。
3.老子及其哲學的簡稱。例: 「老莊」 、「佛老」 。《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4.姓。如宋代有老佐、老麻。
5.二一四部首之一。
动词
1.尊敬。《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退休。《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石碏)乃老。」 晉.杜預.注:「老,致仕也。」 《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勗髭鬢頓白,因上表請老。」
形容词
1.年紀大。例: 「老兵」 、「老人」 。宋.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詩: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2.熟練、經驗豐富。例: 「老手」 、「老練」 、「老江湖」 。
3.陳舊、過時。例: 「老米」 、「老式」 、「老套」 。
4.年久的。例: 「老交情」 、「老主顧」 、「老字號」 。
5.原來的。例: 「老地方」 、「老規矩」 、「老話題」 。
6.加在稱呼、姓氏上,表示尊敬或親暱。例: 「老師」 、「老闆」 、「老李」 、「老王」 。
副词
1.總是、常常。例: 「老是頭痛。」 、「你老是挑我的毛病。」
2.很、極。例: 「老遠」 、「老早」 。
<綴>
1.加在兄弟姊妹排行的次序上。例: 「老大」 、「老二」 、「老么」 。
2.加在動物名稱上。例: 「老鷹」 、「老虎」 、「老鼠」 。
“老”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盧皓切集韻韻會正韻魯皓切,𠀤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
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
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
註六十稱耋,七十稱老。
又詩·鄭風與子偕老。
疏沒身不衰也。
禮·祭義貴老。爲其近于親也。
又周禮·地官·鄕老註老,尊稱也。
又儀禮·聘禮授老幣。
註老賔之臣。
疏大夫家臣稱老。
又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
註卿老亦卿也。
又禮·王制天子之老。
註老謂上公。
又禮·禮運三老在學。
註乞言,則受之三老。
左傳·昭三年三老凍餒。
註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已上。
又左傳·隱三年桓公立,乃老。
註老,致仕也。
又列子·天瑞篇老,耄也。
又姓。
廣韻宋有老佐。
又韻補叶朗口切。
釋名老,朽也。
史記·律書酉者,萬物之老也。
又韻補叶滿補切,姥當以此得聲。
班固·西都賦若臣者,徒觀迹於舊墟,聞之乎故老。十分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舉也。
“老”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老」字從「人」從「毛」從「丨」,「丨」象杖形,「老」字象駝背、長髮、持杖之人形,本義是老人。詳解: 甲金文字形相似,金文把柺杖寫作「匕」形,「匕」又訛寫成「止」。另「老」字上部春秋以後變化甚多(見齊大宰歸父盤、叔尸鐘等),其中夆弔匜中「老」字上部從「由」,疑充當「老」的聲符。
甲骨文「老」用作地名,《合集》22246:「帚(婦)姼才(在)老。」
金文「老」用作本義,指年長之人,殳季良父壺:「用盛旨酒,用亯(享)孝于兄弟、婚顜(媾)、者(諸)老。」又用作形容詞,指年老,五年召白虎𣪕:「余老」,即我已年老(林澐)。又指國家元老重臣,中山王方壺:「天子不忘其有勛,[辶吏]其老策賞中(仲)父」,意謂天子沒有忘記他有功勳,使年老的大臣把仲父的功勞與賞賜書於竹簡上。字又用作「考」,指父親,卿卣:「卿乍厥老(考)尊彝。」
戰國文字「老」指年老,《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7:「舜乃老,視不明,聖(聽)不聰。」又《清華簡二.繫年》簡72-73:「齊侯之來也,老夫之力也。」「老夫」一詞,不必實指其年老。由於「老」的詞義逐漸虛化,傳世文獻中或把「老」加在某人或某事物的稱謂之上,用為前綴,如《北齊書.儒林傳.石曜》:「此是老石機杼,聊以奉贈。」
《說文》:「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凡老之屬皆从老。」按〈說文解字敘〉提到「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老」二字被視為「轉注字」。由於《說文》並沒有充分闡明二字的關係,因此轉注的含義一直眾說紛紜。今人孫雍長提出了較有創見的新解,詳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