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文言文意思
“者”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者(简繁同形)
拼音:zhě
“者”字的古汉语解释
zhě
1.助词 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代词 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赤壁之战》:“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3.代词 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4.助词 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助词 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助词 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者?”
7.助词 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鸿门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8.助词 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者。”
9.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者”国语辞典解释
zhě
代词人或事物的代稱。例: 「記者」 、「作者」 。《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形容词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 「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助词
1.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 。《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者”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章也切集韻韻會正韻止野切,𠀤音赭。說文別事詞也。从白𣥐聲。𣥐,古文旅字。
韻會今作者。
玉篇語助也。
增韻又卽物之辭,如彼者,如此者。
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又增韻又此也。凡稱此箇爲者箇是也。今俗多用這字,這乃魚戰切,迎也。
又韻補叶掌與切。
史記·秦始皇紀人迹所至,無不臣者。
註索隱曰:者,協音渚。
楚辭·九歌搴芳洲兮杜若,將以遺乎遠者。時不可以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韻會者,古文渚字,故从旅聲。後人以者添水作渚,以別者也之者,故者但爲語助。
又叶阻可切。
繆襲·挽歌形容稍銷歇,齒髮行當墮。自古皆有然,誰能離此者。
又叶之戈切。
韓愈·盧氏墓銘命不侔身,兹其奈何。刻名墓石,以告觀者。
又韻會說文从白,當作者,今作者。◎按說文在白部,今从正字通倂入。者或从白𣏔聲。𣏔,古文困字。
“者”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木」從數點從「口」,構形初義不明。詳解: 金文從「木」從數點從「口」,構形初義不明。「木」形或訛變為「止」形,「口」形或訛為「其」、「皿」,或加繁筆作「甘」。
金文「者」字用作特指代詞,用於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短語之後,構成名詞性短語。中山王兆域圖:「不行王命者,(殃)(連)子孫」。中山王鼎:「昔者,吾先考成王,(早)棄群臣」。又用為「諸」,如「者(諸)侯」、「者(諸)士」、「者(諸)尹」等。邾公牼鐘:「以喜者(諸)士」。
《說文》:「者,別事詞也。从白[𣎵+兩點]聲。[𣎵+兩點],古文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