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文言文意思
“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每(简繁同形)
拼音:měi
“每”字的古汉语解释
měi
1.代词 每一。《活板》:“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2.副词 每逢;每一次。《庖丁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3.副词 时常;往往。《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助词 在近代汉语中表名词复数,相当于“们”。《窦娥冤》:“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mèi
见“每每”。
【每每】⒈肥美,茂盛的样子。⒉昏昧的样子。
“每”国语辞典解释
měi
形容词各個。例: 「每人」 、「每件」 、「每時每刻」 。
副词
1.常、往往。《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每與臣論此事。」 《晉書.卷六二.祖逖傳》:「祖逖,……年十四五猶未知書,諸兄每憂之。」
2.凡是、只要。例: 「每逢佳節倍思親」 。宋.歐陽修〈蝶戀花.誰道閒情拋棄久〉詞: 「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名词
姓。如漢代有每當時。
“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𠀤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
詩·小雅每懷靡及。
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
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又雖也。
爾雅·釋訓每有,雖也。
詩·小雅每有良朋。
箋言雖有良朋也。
又貪也。
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
註孟康曰:每,貪也。
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
又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
註每有枚、昧二音,義同。
又集韻正韻謨杯切韻會謀杯切,𠀤音枚。義同。
正字通古尚書昧昧,與梅梅、媒媒、每每通聲。古人以聲狀義類如此。
說文作𡴋,草盛上出也。从屮母聲。
徐鉉曰屮則象上出也。隸省作𡴋,今書作每。
毛氏曰今俗作𣫭,非。
“每”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女」從◎,象婦女頭上加笄(髮簪)之形。古時女子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有笄有髻,顯示已出嫁的婦女形象。詳解: 甲金文從「女」從◎,象婦女頭上加笄(髮簪)之形。古時女子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有笄有髻,顯示已出嫁的婦女形象。故孫雲鶴疑「每」是「母」的異體字。《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列女傳.魏曲沃負》:「十五而笄,二十而嫁」。
甲骨文用法有二,一,用同「母」。二,又讀為「悔」,表示悔吝。金文多用作人名,又表示捷疾,後作「敏」,何尊:「叀王龏德谷(裕)天,順(訓)我不每(敏)。」又假借為「牧」,中山王圓壺:「昔者先王慈愛百每(牧)」,「百牧」即群臣(參李學勤、李零),一說認為「百每」讀作「百謀」,意指「百慮」,《說文》:「慮難曰謀」(參張政烺)。
《說文》:「每,艸盛上出也。从屮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