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文言文意思
“枚”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枚(简繁同形)
拼音:méi
“枚”字的古汉语解释
méi
1.名词 树干。《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2.名词 马鞭子。《左传·襄公十八年》:“以枚数阖。”
3.名词 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片或木片。左思《吴都赋》:“衔枚无声。”
4.量词 一枚就是一个。谢惠边《祭古冢文》:“有五铢钱百余枚。”
【枚举】一一列举。
【枚枚】细密的样子。
“枚”国语辞典解释
méi
名词1.樹幹。《詩經.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唐.杜甫〈雨〉詩: 「鮫館如鳴杼,樵舟豈伐枚。」
2.古代行軍時,兵士橫銜於口中,以防止言語的箸。例: 「銜枚疾走」 。《詩經.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3.量詞: (1)計算形體較小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個」 。例: 「一枚銅板」 、「兩枚郵票」 。《文選.謝惠連.祭古冢文》:「棺上有五銖錢百餘枚。」 《儒林外史》第二回:「只有周、梅二位的茶杯裡有兩枚生紅棗,其餘都是清茶。」 (2)計算火箭、彈藥的單位。例: 「一枚炸彈」 、「兩枚火箭」 。
4.姓。如漢代有枚乘。
副词
一個一個的。例: 「不勝枚舉」 。
“枚”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莫杯切集韻韻會正韻謨杯切,𠀤音梅。說文幹也,可爲杖。从木从攴。
詩·大雅施于條枚。
徐曰自條而出也,枝曰條,幹曰枚。
又个也。
書·大禹謨枚卜功臣。
註一一卜之也。
前漢·食貨志二枚爲一朋。
五行志拔宮中樹,七圍以上十六枚。
又枚筮,不指其事,汎卜吉凶也。
左傳·昭十二年南蒯枚筮之。
又馬箠曰枚。
左傳·襄十八年以枚數闔。
又銜枚,枚狀如箸,口橫銜之,繣結於項也。
周禮·秋官銜枚氏掌司囂。
又鐘乳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鐘帶謂之篆,篆閒謂之枚。
又枚枚,礱密也。
詩·魯頌閟宮有侐,實實枚枚。
又屋內重檐曰雙枚。
何晏·景福殿賦雙枚旣修。
又姓。
統譜周枚被,漢枚乗。考證:〔左傳·襄十一年〕 謹照原文十一年改十八年。
“枚”形意通解
略說: 從「木」從「攴」,象持杖敲木之形。本義不詳,許慎以為本義是樹榦,後又用作量詞,相當於「個」。詳解: 從「木」從「攴」,甲骨文「木」或作「朱」,「朱」為「株」的初文,從「朱」與從「木」同義。象持杖敲木之形。許慎以為本義是樹榦,《說文》:「枚,榦也。可為杖。从木从攴。《詩》曰:『施于條枚。』」按《詩.大雅.旱麓》:「施于條枚。」鄭玄箋:「延蔓於木之枝本而茂盛。」
甲骨文「枚」或用作地名,《合集》28094:「令(命)比枚白(伯)」,指命令聯合枚地首領。另,卜辭中有「枚舟」一語,《合集》33690:「枚舟。」其義未有定論,郭沫若認為枚舟與操舟、泛舟相似;龐樸以為「枚舟」不應連讀,「枚」是一種占法;朱歧祥則以為「枚」是外族名,「枚舟」指外族之舟。
秦代青銅器上「枚」用作量詞,與「個」同。金村出土銀製小匣腳銘:「□年中舍四枚重□□□。」《方言》十二:「箇,枚也。」又,戰國時期「枚」用作人名,《秦印文字彙編》頁107:「傅枚。」又用作姓氏,《秦印文字彙編》頁107:「枚嘉。」《通志.氏族略》五:「枚氏,六國時賢人枚被,漢弘農太守枚乘,望出淮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