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文言文意思
“信”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信”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xìn/shēn

“信”字的古汉语解释

xìn

1.形容词 言语真实;诚实。《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2.形容词 实在的;真实的。《祭十二郎文》:“呜呼!其然邪?”

3.副词 确实;的确。《促织》:“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夫!。”

4.动词 相信;信任。《促织》:“成述其异,宰不。”

5.名词 信用。《<指南录>后序》:“则直前诟虏帅失。”

6.动词 讲信用。《谏太宗十思疏》:“者效其忠。”

7.名词 信物;凭证。《中山狼传》:“是皆不足以执也。”

8.名词 使者;送信的人。《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徐徐更谓之。”

9.名词 消息;音讯。《柳毅传》:“长天茫茫,耗莫通。”

10.名词 快信;信件。《红楼梦》:“弟于内家中写明,不劳吾兄多虑。”

11.动词 任随;随意。《琵琶行》:“低眉手续续弹。”

shēn

动词 通“伸”。伸展;伸张。《中山狼传》:“狼欣然从之,足先生。”

【信步】随意行走。

“信”国语辞典解释

xìn

名词
1.誠實不欺。例: 「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書札、書簡。例: 「書信」「平信」「掛號信」

3.消息、音訊。例: 「音信」「凶信」「口信」

4.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符契、憑證。例: 「印信」《後漢書.卷九〇.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动词
1.聽從、不懷疑。例: 「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敬仰、崇奉。例: 「信奉」「信教」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 「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 《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連宿兩晚。例: 「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 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副词
1.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 「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隨意、任憑。例: 「信口開河」「信手拈來」 。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shēn

动词
1.伸直、舒展。通「伸」《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

2.陳述表白。通「申」《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

“信”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息晉切集韻正韻思晉切,𠀤音訊。愨也,不疑也,不差爽也。
易·繫辭人之所助者,也。
左傳·僖七年守命共時之謂
 又爾雅·釋地大蒙之人
地氣使然也。
 又左傳·莊三年一宿爲舍,再宿爲
詩·豳風于女處。
 又周頌有客
四宿也。
 又符契曰
前漢·平帝紀漢律,諸乗傳者持尺五木轉
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或用木爲之。
後漢·竇武傳取棨閉諸禁門。
棨,有衣戟也。
 又古人謂使者曰。與訊通。
史記·韓世家𨻰軫說楚王,發臣,多其車,重其幣。
司馬相如·諭巴蜀檄故遣,使曉諭百姓。
 又州名。唐置州,卽今廣府。
 又姓。陵君無忌之後。
 又複姓。
何氏姓苑都,平二氏。
 又集韻正韻𠀤升人切。與申同。
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也。
詩·邶風于嗟洵兮,不我兮。
 又同身。
周禮·春官侯執圭,伯執躬圭。
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又叶斯鄰切,音新。
詩·小雅庶民弗。叶上親。◎按正韻云:韓王本與淮隂侯同名,嫌誤讀作新。今敘傳音新,是本有平、去兩音,其讀平者亦音,而非叶矣。

“信”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始見於戰國,從「」從「」,會人言有信之意。或不從「」而從「」,「」、「」音近,是「」的聲符。本義是誠信。

詳解: 金文始見於戰國,從「」從「」,會人言有信之意。或不從「」而從「」,「」、「」音近,是「」的聲符。本義是誠信。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誠信,中山王方壺:「余智(知)其忠[言身](信)」,又用作人名、地名。

  除忠信一義外,馬王堆漢帛書又用為屈伸之「」,〈五十二病方〉:「身信(伸)而不能詘(屈)」。

  《說文》:「誠也。从人从言。會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段玉裁注:「人言則無不信者,故从人言。」又云:「古多以爲屈伸之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