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傧”文言文意思
“傧”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儐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bīn
“傧”字的古汉语解释
bīn
1.动词 接引宾客。《周礼·春宫·大宗伯》:“王命诸侯,则傧。”
【又】接引宾客的人。《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公下舆将答拜,傧者请曰:‘仪不拜。’。”
2.动词 陈设;陈列。《诗经·小雅·常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3.动词 遗弃;排斥。《战国策·齐策》:“倍约傧秦,勿使争重。”
4.通“宾“,敬奉。《礼记·礼运》:“山川,所以傧鬼神也。”
pín
通“颦”,皱眉。枚乘《莬园赋》:“傧笑连便。”
【傧从】侍从。左思《吴都赋》:“缔交翩翩,傧弈弈。”
【傧相】古代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苏辙《齐州闵子祠堂记》:“笾豆有列,傧有位。”
“傧”国语辞典解释
bìn
动词1.導引、接待賓客。《玉篇.人部》:「儐,出接賓曰儐。」 《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命諸侯,則儐。」
2.擺設、陳列。《詩經.小雅.常棣》:「儐爾籩豆,飲酒之飫。」 漢.毛亨.傳:「儐,陳。」
3.排斥。通「擯」 。《戰國策.趙策二》:「六國從親以儐畔秦,令天下之將相,相與會於洹水之上。」 《漢書.卷六四上.主父偃傳》:「(主父偃)游齊諸子間,諸儒生相與排儐,不容於齊。」
bīn
动词敬。《禮記.禮運》:「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
名词
接待賓客的人。《聊齋志異.卷一.狐嫁女》:「公若為儐,執半主禮。」
“傧”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必刃切,賓去聲。導也,相也。禮·聘義卿爲上儐,大夫爲承儐,士爲紹儐。
又接賓以禮曰儐,接鬼神亦然。
又禮運山川所以儐鬼神也。
註儐禮鬼神,而祭山川也。
石經从手作擯,亦省作賔。
又進也。
周禮·春官王命諸侯則儐。
又𨻰也。
詩·小雅儐爾籩豆。
又廣韻必鄰切集韻𤰞民切,𠀤音賔。敬也。
又同擯。
戰國策六國從親以儐秦。
又同顰。眉蹙也。
枚乗菟園賦儐笑連便。考證:〔禮·聘義主人三儐,賓三介,因賓而作,故从賓。接賓以禮曰儐,接鬼神亦然。〕 謹按聘義無此文,其見於註中者曰賓見主人陳擯。釋文擯,本又作儐。下文及註皆同。所謂下文者謂卿爲上擯三句也,是經文擯又作儐矣。今據此謹以主人三儐十四字改作卿爲上儐,大夫爲承儐,士爲紹儐。其下文接賓以禮曰儐,接鬼神亦然。别是一義謹增又字以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