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文言文意思
“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否”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fǒu/

“否”字的古汉语解释

fǒu

1.动词 肯定否定对举时表示否定的一方面。《柳毅传》:“是何可之谓乎?”《登泰山记》:“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

2.动词 用于答话,表示不同意,相当于“不”,不是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吾不为是也。”

3.助词 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李清照《如梦令》:“知,知?应是绿肥红瘦。”

1.形容词 恶;坏。常与“臧”“泰”对用。《出师表》:“陟罚臧,不宜异同。”

“否”国语辞典解释

fǒu

副词
不同意。相當於口語中的「不」 字。例: 「否認」「否決」《戰國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


助词
1.不然。例: 「否則」

2.用在問句句尾,表示詢問。例: 「知道否?」

名词
1.《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象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之義。

2.壞、惡。例: 「否極泰來」《詩經.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形容词
不好、惡劣的。例: 「否德」 。漢.桓寬《鹽鐵論.復古》「窮夫否婦,不知國家之慮。」


动词
貶斥。例: 「臧否人物」

“否”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方九切集韻韻會正韻俯九切,𠀤音缶。
說文不也。
徐鍇曰不可之意見於言,故从口。
集韻口不許也。
書·益稷則威之。
詩·周南害澣害
 又小雅嘗其旨
集韻通作不。
 又廣韻符鄙切集韻韻會部鄙切,𠀤音痞。
玉篇閉不行也。
廣韻塞也,易卦名。
 又集韻韻會𠀤補美切,音鄙。
集韻惡也。
正韻穢也。
易·師卦初六,師出以律,臧凶。
爲破敗,臧爲有功。
 又鼎卦初六,鼎顚趾,利出
,謂不善之物也。
寫出穢之物也。
詩·大雅未知臧
邦國若。○按釋文書益稷,詩烝民,字俱兼缶鄙二音。
 又叶府眉切,音𤰞。
楚辭·九章心純尨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君含怒以待臣兮,不淸徵其然
 又叶方矩切,音甫。
𨻰琳·大荒賦覽六五之咎休兮,乃貧尼而富虎,嗣反覆其若兹兮,豈云行之臧

“否”形意通解

略說:」金文從「」,「」是聲符,表示否定。

詳解:」金文從「」從「」,「」是聲符,見於晚期金文。徐鍇曰:「不可之意見於言,故从口。」古時「」、「」本為一字,「」最初借用「」來表示,晚期才加「」造「」字。《說文》:「否,不也。从口从不。不亦聲。」段玉裁注:「不也。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故音義皆同。」參見「」、「」。

  金文作否定副詞,用法與「」相同,白龢父敦:「毋敢否善」,即毋敢不善。又讀作「」,晉公盆:「否乍元女」,意謂大女兒出嫁。郭沫若曰:「否讀為丕,乍猶嫁也,元女謂長女。」戰國竹簡也用作否定副詞,《上博楚竹書二.魯邦大旱》簡3:「子贛(貢)曰:『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