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文言文意思
“嗟”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嗟”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jiē

“嗟”字的古汉语解释

jiē

1.动词 嗟叹;叹息。《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悼,不能喻之于怀。”

2.动词 赞叹;赞美。《宋史·王质传》:“见其所为文,赏之。”

3.叹词 表示呼唤、呵斥、感叹、赞叹等。《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来食。’”《岳阳楼记》:“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嗟”国语辞典解释

jiē

叹词
1.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唐.韓愈〈祭田橫墓文〉:「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 唐.張籍〈西州〉詩: 「嗟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

2.表示贊美的語氣。《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嗟乎!此真將軍矣!」

3.招呼聲。《書經.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 《禮記.檀弓》「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助词
發語詞,無義。《文選.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juē

(一)之又音。

jiè

參見「咄嗟」 條。

“嗟”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咨邪切,音罝。
玉篇歎也。
廣韻咨也。
集韻一曰痛惜也。
爾雅·釋詁,𨲠也。
釋名,佐也。言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
書·甘誓王曰: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詩·周南我懷人。
 又齊風昌兮。
猗是心內不平,是口之喑咀,皆傷歎之聲。
禮·檀弓來食。
廣韻同𧨁。
集韻本作𧪰,亦書作𧪘。
 又集韻遭哥切,音䦈。
易·離卦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
音義王肅讀遭哥切阮籍·詠懷詩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
 又韻會補子夜切,音借。同唶。
三蒼詁,易度也。猶言呼吸之閒。字本作唶。古有咄唶歌。世說石崇作豆粥,咄而辦。

“嗟”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用作嘆詞,表示招呼。

詳解: 從「」,「」聲,用作嘆詞,表示招呼。《書‧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

  「」可表示應答。《史記‧五帝本紀》:「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

  「」也表示悲傷。《詩‧魏風‧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還表示嘆息。《易‧離》:「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亦指贊嘆。《楚辭‧九章》:「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還表示感嘆。三國魏曹丕〈短歌行〉:「嗟我白髮,生一何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