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文言文意思
“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羈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jī
“羁”字的古汉语解释
jī
1.名词 马笼头;络头。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2.动词 套上马笼头。贾谊《吊屈原赋》:“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
3.动词 束缚;拘禁。《狱中杂记》:“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
4.动词 羁留;停留。《狱中杂记》:“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5.形容词 客居在外的。《祭妹文》:“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羁恨】客居异地的愁苦烦恼。
【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羁旅】出门在外;客居他乡。
【羁縻】束缚;拘禁。
“羁”国语辞典解释
jī
名词1.馬絡頭,套住馬口的嘴套。《文選.曹植.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2.古代小女孩的髮髻。《禮記.內則》:「翦髮為鬌,男角女羈。」
3.寄居在外的旅客。《左傳.昭公七年》:「單獻公棄親用羈。」 晉.杜預.注:「羈,寄客也。」
4.姓。如漢代有羈栩。
动词
1.繫綁、拘擊。《文選.賈誼.弔屈原文》:「使騏驥可得係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
2.拘束、牽絆。例: 「羈絆」 、「羈束」 、「放蕩不羈」 。《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我寧游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資治通鑑.卷二四二.唐紀五十八.穆宗長慶元年》:「進退皆言朅牽,意見悉遭蔽塞。」
3.停留。《聊齋志異.卷一〇.葛巾》:「妾處耳目多,不可久羈,蹈隙當復來。」
“羁”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居宜切,音羇。𦌭,或作羈。馬絆也。又馬絡也。
廣雅勒也。
急就篇註羈,絡頭也,謂勒之無銜者也。
禮·檀弓如皆守社稷,則孰執羈靮以從。
左傳·僖二十四年臣負羈絏。
註馬羈。
又釋名羈,檢也,所以檢持制之也。
左傳·昭十三年爲羈終世。
又髻也。
禮·內則男角女羈。
註午達曰羈。
疏一縱一橫曰午。今女剪髮,留其頂上,縱橫各一,相交通達,故曰午達。不如兩角相對,但縱橫各一,在頂上,故曰羈。羈者,隻也。考證:〔禮·檀弓如守社稷,則孰執羈靮以從。〕 謹照原文如下增皆字。〔禮·內則男角女羈。疏今女剪髮,留其頂也,縱橫各一〕 謹照原文頂也改頂上。
“羁”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羈」會用絲繩束縛動物之意。本義是綁起野獸,引申為束縛、綁繫。詳解: 甲骨文「羈」字從「糸」從「◎」從「廌」,「◎」象絲線或繩索綁繫打結之形。「廌」是古代的一種似山牛的動物。全字會用絲繩束縛動物之意。本義是束縛、綁繫。賈誼〈弔屈原賦〉:「騏驥可係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意謂駿馬可以綁繫而束縛起來,怎能說與狗、羊不同?
戰國文字從「网」從「糸」從「馬」,象用網罩和繩索等綁繫馬匹,所以《說文》認為「羈」的本義是馬絡頭。「馬絡頭」又稱「馬籠頭」、「籠頭」、「絡頭」,是套在馬、驢等牲畜頭上,以便控禦牲畜的器具。杜甫〈高都護驄馬行〉:「青絲絡頭為君老,何由卻出橫門道。」小篆從「网」從「𩡧」從「革」,「革」即是獸皮,因為馬絡頭多是皮革做的。「𩡧」象馬腿被絆住,表示「羈」是用來控制馬匹行走止息的工具。因為小篆把馬腿絆住(即用「囗」圈住馬足)的「𩡧」字不便於書寫,所以隸定後便把圈住馬足的筆畫省去,直接寫作從「馬」。《說文》:「𦌭,馬絡頭也。从网从𩡧。𩡧,馬絆也。羈,𦌭或从革。」段玉裁注:「既絆其足,又网其頭。」徐灝《說文段注箋》:「縶絆之義,從馬而囗其足。隸不便於書而變為馽;羈則省而為馬也。蓋既絡其頭,亦不必更囗其足矣。」
「羈」和「勒」都指馬籠頭,不過「勒」包括馬銜(即馬嚼子),「羈」不包括。所以「勒」的約束義較富於強制性,「羈」只是受牽制,「勒」則用暴力使對方遵從(參王鳳陽)。
「羈」表示束縛、綁繫。「羈」是綁馬的,「縻」是綁牛的,所以「羈縻」表示繫聯、束縛、控制、籠絡等。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馬絡其頭,牛穿其鼻,皆所以繫引之也。馬之絡頭革為羈,牛之穿鼻繩為縻,連言則為羈縻,故引申有維縶義。」
古代的「羈縻」是一種懷柔政策。唐朝將州縣制擴展至邊疆各族首領所轄領地,名義上建立州或縣,實際上實行間接統治,只是略加約束,所以稱為「羈縻州縣」。「羈縻」即有籠絡約束之意。
「羈」是馬絡頭,「絏」、「靮」是馬繮繩,「羈絏」表示駕馭馬匹,引申為跟從服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羈靮」也可表示駕馭,還表示束縛。陸龜蒙〈奉詶襲羙先輩初夏見寄次韻〉:「閒心放羈靮,醉脚從欹傾。」意謂閒適的心情免去束縛,醉翁的腳步歪斜傾側。
約束、綁繫於某處,即引申為停留、旅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伸之爲羈旅。」相對於「客」,「羈」是長時間的居留,而「客」是短時間的居留(裘錫圭)。《周禮.地官.遺人》:「郊里之委積以待賓客,野鄙之委積以待羈旅。」鄭玄注:「羈旅,過行寄止者。」 意謂郊里的餘糧用來招待(暫住的)賓客,村野的餘糧用來招待(久留的)旅客。《聊齋志異.葛巾》:「妾處耳目多,不可久羈」,「不可久羈」即不宜久留。
「羈」又是古代女孩的一種髮髻,頭頂一縱一橫,又稱「午達」。《禮記.內則》:「翦髮為鬌,男角女羈。」 鄭玄注:「午達曰羈。」 孔穎達疏:「一從一橫曰午。今女翦髮,留其頂上縱橫各一,相交通達,故云午達。」古代男孩子的髮髻稱「角」(頭頂兩側束髮為髻,形如牛角),清代黃生《義府.男角女羈》:「男則橫分兩髻如角,故曰『角』;女則兩髻一前一後如馬首,故曰『羈』。」「羈角」、「羈貫」(又作「羈丱」,「丱」象兒童髮式的形狀)是古代兒童的髮式,後世泛指童年。
現在「羈」多表示束縛,如「不羈」指不受限制、拘束。《紅樓夢》第25回:「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羈心絆意」、「羈絆心意」表示牽掛、留戀。又表示停留,「羈押」表示拘押、拘留。
甲骨文表示祭祀用的犧牲(徐中舒、劉興隆、單育辰),《屯南》2499:「丙寅卜,五覊,卯叀(惠)羊,王受又(佑)。 」意謂丙寅這一天,用五個束縛起來的牲畜以及屠宰的羊來祭祀,商王受到保佑。
戰國陶文、漢印用作人名,《古陶文彙編》5.384:「史羈」。《漢印文字徵》7.21:「王羈」。秦簡通假為「寄」,表示請托、委托,《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188:「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意謂有事請示,必須用書面請示,不要口頭請示,也不要托人代為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