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国语辞典解释
kàng
名词1.配偶。參見「伉儷」 條。
2.姓。如漢代有伉喜。
动词
1.對等、匹敵。通「抗」 。《戰國策.秦策一》:「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與之伉。」
2.抵擋。通「抗」 。《呂氏春秋.季冬紀.士節》:「養及親者,身伉其難。」
形容词
1.高、高大。通「亢」 。《詩經.大雅.綿》:「皋門有伉。」 漢.毛亨.傳:「伉,高貌。」
2.強壯。《漢書.卷八.宣帝紀》:「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 唐.顏師古.注:「伉,強也。」
3.剛直。漢.揚雄《法言.吾子》:「事勝辭則伉,辭勝事則賦。」
“伉”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苦浪切集韻韻會口浪切,𠀤康去聲。伉儷,配耦也,敵也。左傳·成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儷。
疏伉儷者,言是相敵之匹耦。
又與抗同。
莊子·漁父篇萬乗之主,千乗之君,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
又淮南子·齊俗訓伉行以違俗。
又直也。
揚子·法言事勝辭則伉。
又姓。
又集韻韻會𠀤居郞切,音剛。正直貌。
又叶苦郞切,音康。
詩·大雅臯門有伉。與閌同。
傳高貌。
蔡邕·釋誨九河盈溢,非一𠙽所防。帶甲百萬,非一勇所伉。
戴侗曰高亢之亢當作亢。與亢龍之亢同。亢字原刻从凡不从几作。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