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文言文意思
“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魁(简繁同形)
拼音:kuí
“魁”字的古汉语解释
kuí
1.名词 勺子;调羹。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十年之后,魁、碗、瓶、榼、器皿,无所不在。”
2.名词 头目;首领。《汉书·游侠传》:“闾里之侠,原涉为魁。”
【引】科举考试中第一名。《宋史·章衡传》:“卿为仁宗朝魁甲。”
3.形容词 高大平;魁梧。《汉书·张良传》:“闻张良之智勇,为其貌魁梧奇伟。”
4.名词 星名,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犯魁第二星而东。”
“魁”国语辞典解释
kuí
名词1.湯勺,舀湯的器具。《說文解字.斗部》:「魁,羹斗也。」 晉.郭璞〈易洞林〉:「太子洗馬荀子驥家中以龍銅魁作食欻鳴。」
2.為首、帶頭的人。例: 「文魁」 、「花魁」 、「罪魁禍首」 。《漢書.卷九二.游俠傳.序》:「及王莽時,諸公之間陳遵為雄,閭里之俠原涉為魁。」 清.魏禧〈大鐵椎傳〉:「眾魁請長其群,吾又不許,是以讎我。」
3.明代科舉分五經取士,每一經的首選人稱為「經魁」 ,五位經魁簡稱為「五魁」 ,後稱考試或比賽得到第一名為「奪魁」 。
4.姓。如明代有魁倫。
形容词
高大強壯。例: 「魁偉」 、「魁岸」 、「魁梧」 。唐.柳宗元〈牛賦〉:「牛之為物,魁形巨首。」
“魁”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苦回切集韻韻會正韻枯回切,𠀤音恢。魁帥。書·胤征殲厥渠魁。
傳魁,帥也。
禮·檀弓不爲魁。
註魁,猶首也。
又博雅大也。
史記·孟嘗君傳始以薛公爲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
又莊子·庚桑楚人見其跂,猶之魁然。
註魁,安也。一曰主也。
又博雅魁岸,雄傑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魁枕參首。
註魁,北斗第一星也。
後漢·郡國志魁方杓。
註春秋緯曰:瑤光第一至第四爲魁。
又蜃蛤也。
儀禮·士冠禮素積白屨,以魁柎之。
註魁,蜃蛤柎注也。
疏以魁蛤灰柎之者,取其白耳,魁,卽蜃蛤一物。
又姓。
又小阜。
周語以爲魁陵。
註小阜曰魁。
又與塊同。
前漢·東方朔傳魁然無徒。
註師古曰:魁讀曰塊。
又與科同。
後漢·東夷傳大率皆魁頭露紒。
註魁頭,猶科頭也。謂以髮縈繞成科結也。
又集韻苦猥切,音磈。魁瘣,大枝節盤結也。考證:〔史記·孟嘗君傳始以薛公爲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大夫耳。〕 謹照原文大夫改丈夫。
“魁”形意通解
略說: 從「斗」,「鬼」聲。本義是盛羮的勺子。詳解: 從「斗」,「鬼」聲。本義是盛羮的勺子。《說文》:「魁,羹斗也。从斗,鬼聲。」段玉裁注:「斗當作枓,古斗、枓通用,然許例以義為別。枓,勺也。抒羮之勺也。」據王振鐸考證,「漢代的魁是一種形似水匜、寬腹平底、有柄的盛羮器」。古書例子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榆白楊》:「十年之後,魁、椀、瓶、榼,器皿,無所不任。」
「魁」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或第一至第四星。《玉篇.鬼部》:「魁,北斗名。」如《淮南子.天文》:「斗杓為小歲,正月建寅,月從左行,十二辰。」高誘注:「斗第一星至第四星為魁。」《論衡.偶會》:「正月建寅,斗魁破申,非寅建使申破也,轉運之衡,偶自應也。」
「魁」表示大。《廣雅.釋詁一》:「魁,大也。」如《呂氏春秋.勸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高誘注:「魁大之士,名德之人。」《史記.孟嘗君列傳》:「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
「魁」表示首領、主帥。如《漢書.游俠傳》:「及王莽時,諸公之間陳遵為雄,閭里之俠原涉為魁。」《三國志.吳書.黃蓋傳》:「誅討魁帥,附從者赦之。」
「魁」引申表示第一。如陸游《老學庵筆記》:「初欲以為魁,終以此不果。」《宋史.選舉志二》:「帝訪諸沈應求,應求以沈遘與馮京故事對,乃更擢應辰為魁,遂為定制。」
「魁」表示小丘。如《國語.周語下》:「夫周,高山、廣川、大藪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蕩以為魁陵、糞土、溝瀆,其有悛乎?」韋昭注:「小阜曰魁。」清代黃宗羲〈壽徐蘭生七十序〉:「妄人蕩高山廣川,使為魁陵。」
「魁」還表示藏。如《太玄.太玄告》:「玄者,神之魁也。」范望注:「魁,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