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文言文意思
“俳”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俳”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pái

“俳”字的古汉语解释

pái

1.名词 杂戏;滑稽戏。《史记·李斯列传》:“方作觳抵优之观。”

2.名词 演滑稽戏的人。《汉书·枚乘传》:“诙笑类倡。”

3.形容词 滑稽;幽默。《北史·李文博传》:“好为谐杂说,人多爱狎之。”

4.<通>“俳”。《楚辞·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焉乃逝以佪。”

“俳”国语辞典解释

pái

名词
1.雜戲。《說文解字.人部》「俳,戲也。」 清.段玉裁.注:「以其戲言之謂之俳,以其音樂言之謂之倡,亦謂之優,其實一物也。」 《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傳》「是時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優俳之觀。」

2.表演雜耍或滑稽戲的人。參見「俳倡」「俳優」 等條。

3.一種注重音律、講求字句對仗工整的文體。參見「俳體」 條。

形容词
滑稽、幽默。例: 「俳謔」《北史.卷八十三.文苑傳.李文博傳》「通侻不持威儀,好為俳諧雜說。人多愛狎之。」


动词
參見「俳佪」 條。

“俳”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步皆切集韻韻會蒲皆切,𠀤音牌。優,雜戲。
史遊急就篇倡優笑,是優一物而二名也。
 又集韻蒲枚切,音裴。佪,亦作徘徊。
淮南子·本經訓而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