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文言文意思
“形”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形”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xíng

“形”字的古汉语解释

xíng

1.名词 形体。《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役,奚惆怅而独悲。”

2.名词 容貌。《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容枯槁。”

3.名词 形象;形状。《订鬼》:“泄于目,目见其。”

4.名词 形势。《赤壁之战》:“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成矣。”

5.动词 表露;表现。《黄生借书说》:“往借,不与,归而诸梦。”

6.名词 表现出的现象。《齐桓晋文之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

7.动词 对比。《老子》:“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容】⒈形体容貌;神色。⒉描摹;描述。

【形质】⒈肉体;躯壳。⒉身材相貌。⒊才能与气质。

“形”国语辞典解释

xíng

名词
1.實體、身體。例: 「有形」「無形」「形影不離」《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2.樣子、樣貌。例: 「圓形」「形象」「形態」「形容」《孫子.虛實》「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3.狀況。例: 「情形」

4.地勢。例: 「地形」「形勢」《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山之險。」

动词
1.表現、顯現。例: 「喜形於色」「形之於外」《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2.構成、變成。《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3.描寫。例: 「形容」「難以形於筆墨」

4.比較、對照。例: 「相形見絀」《淮南子.齊俗》「故高下之相傾也,短脩之相形也,亦明矣。」

“形”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戸經切集韻韻會乎經切正韻奚經切,𠀤音邢。
說文也。
釋名象之異也。
易·乾卦品物流
 又繫辭在地成
 又玉篇,容也。
書·說命乃審厥象,俾以旁求于天下。
審所夢之人,刻其象。
穀梁傳·桓十四年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
貌,姿體。,容色。
 又韻會,體也。
前漢·楊王孫傳骸者,地之有也。
 又正韻現也。
大學此謂誠於中,於外。
 又骨露也。
禮·曲禮居喪之禮,毀瘠不
謂骨見。
 又地勢也。
史記·高祖本紀勝之國。
勢之勝便者。
前漢·鼂錯傳臣聞用兵臨戰合刅之急者。一曰得地
 又器也。
史記·秦本紀飯土塯,啜土
如淳曰:土,飯器之屬,瓦器也。◎按與鉶同。

“形”形意通解

略說: 古文字材料未見「」字。傳世文獻裡寫為「」的例子在早期出土文獻裡皆寫作「」。「」本從「」,《說文》小篆訛為從「」,「」也訛為從「」聲。漢魏殘碑裡保存了從「」的「」字字形。「」後來進一步演變為從「」,為後世字形所本。「」表示繪畫事物的形體,又指按照事物形體畫成的形體、形狀。

詳解: 古文字材料未見「」字。傳世文獻裡寫為「」的例子在早期出土文獻裡皆寫作「」。「」本從「」,《說文》小篆訛為從「」,「」也訛為從「」聲。漢魏殘碑裡保存了從「」的「」字字形。「」後來進一步演變為從「」,為後世字形所本。「」表示繪畫事物的形體,又指按照事物形體畫成的形體、形狀。《說文》:「形,象形也。」張舜徽約注:「圖形物形謂之形,因之所器而先製模以象其物亦謂之形。桂馥謂形字當從井聲,其說是也。

  「」表示形體、形狀的例子如《周易.繫辭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戰國策.秦策一》:「今秦地形,斷長續短,方數千里,名師數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引申表示面貌,如《荀子.非相》:「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又表示身體。如《韓非子.揚權》:「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

  「」表示形容、描繪。如《文選.枚叔〈七發〉》:「雖有心略辭給,固未能縷形其所由然也。《文心雕龍.夸飾》:「孌彼洛神,既非魑魅;惟此水怪,亦非魍魎;而虛用濫形,不其疎乎!

  「」表示形成、產生。如《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管子.牧民》:「唯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表示表現、顯露。如《孟子.告子下》:「有諸內,必形諸外。《戰國策.趙策三》:「趙王不悅,形於顏色。

  「」也表示情況、情勢。如《孫子.形》:「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史記‧蘇秦列傳》:「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

  「」還表示對照、比較。如《淮南子.齊俗》:「故高下之相傾也,短脩之相形也,亦明矣。」北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若巧者侵奪已甚,則掘者迫怵無聊,利害相形,不得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