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文言文意思
“策”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策(简繁同形)
拼音:cè
“策”字的古汉语解释
cè
1.名词 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马说》:“执策而临之。”
2.动词 鞭打;鞭策。《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3.名词 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
4.动词 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
5.名词 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6.动词 记录;登记。《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名词 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
8.名词 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策》。《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
9.名词 计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从属。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吾策汉室,死归其正。”
【策士】谋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门下出谋划策的人。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故曲逆起为策,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
【策问】汉以来科举取士,以政治、经济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分条解答。也称“对策”。《后汉书·和帝纪》:“帝乃亲临策,选补郎吏。”
“策”国语辞典解释
cè
名词1.馬鞭。《左傳.文公十三年》:「乃行繞朝贈之以策。」 《文選.賈誼.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2.枴扙。《淮南子.墬形》:「夸父棄其策,是為鄧林。」 《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
3.蓍草稱為「策」 。《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 宋.王安石〈禮樂論〉:「是故天之高也,日月星辰陰陽之氣,可端策而數也。」
4.計謀。例: 「獻策」 、「束手無策」 。《戰國策.秦策一》:「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
5.古代以竹簡記事然後連編成策。通「冊」 。《孟子.盡心下》:「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
6.文體名。內容以陳述政事的計畫為主。漢.武帝〈詔賢良〉:「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
7.永字八法之一,為斜書向上之一筆。
8.姓。如明代有策敏。
动词
1.鞭打、驅使。例: 「策馬前進」 。《楚辭.宋玉.九辯》:「郤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乘白馬而不前,策青騾而轉礙。」
2.督促、勉勵。南朝齊.蕭子良〈與孔中丞稚珪書〉:「孜孜策勵,良在於斯。」 《宋史.卷四三四.葉適傳》:「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
3.扶、拄。《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策”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楚革切集韻韻會測革切正韻恥格切,𠀤音𠕁。儀禮註策,𥳑也。
蔡邕·獨斷策者,𥳑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單執一札,謂之爲𥳑。連編諸𥳑,乃名爲策。凡書,字有多有少,一行可盡者書之于𥳑,數行可盡者書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書于策。
禮·曲禮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通攷漢制,取士作𥳑策難問,試者投射答之,謂之射策。若錄政化得失顯問,謂之對策。
又策書。
釋名策書敎令于上,所以驅策諸下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爲侯伯。
又籌也,謀也。
史記·袁盎傳盎雖家居,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
又蓍也。
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神策,於是迎日推策。
註策,神蓍也。黃帝得蓍,因以推算曆數,逆知節氣與日辰之將來也。
又竹名。
左思·吳都賦策簩有叢。
吳筠·竹賦爾其衆彙非一,則有策簩筋曼。
又馬箠。
禮·曲禮君車將駕,則僕執策立于馬前。
左傳·文十三年晉士會行,繞朝贈之以策。
註策,馬撾。
又策馬曰策。
左傳·哀十一年淸之戰,孟之側後入以爲殿,抽矢策其馬。
又天策,星名。
左傳·僖五年童謠云:鶉之賁賁,天策焞焞。
註天策,傅說星。
又金策,錫杖也,見詩韻輯略。
又小也。
揚子·方言木細謂之杪,燕之北鄙,朝鮮洌水之閒謂之策。
又策策,落葉聲。
韓愈詩秋風一披拂,策策鳴不已。
又警策。
陸機·文賦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註馬因策而行疾,喩文資片語而理明。以一言入衆辭中,若策之警馬也。
又刺也。
揚子·方言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鮮之閒謂之策。
又姓。明有策敏、策𥳑。
又集韻一曰小箕。
篇海亦作筴、𠕁。俗作䇿、筞,誤。
“策”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策」字會破竹為簡之意,本義是簡策,與「冊」通。詳解: 金文「策」從「竹」,「𣂔」聲,「𣂔」是「析」字異體,「析」象破木之形,字象破竹為簡之意,本義是簡策,與編簡之「冊」音同義近,故可通用。《老子》:「善數者不用籌策」的「策」字《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作「𥯻」,與中山王方壺此字是一字異體。後來改換聲符為「朿」。
金文表示簡策,與簡冊同。中山王方壺:「載之簡策」。參見「冊」。
《說文》:「策,馬箠也。从竹,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