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觏”文言文意思
“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觏”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gòu

“觏”字的古汉语解释

gòu

1.动词 遇;遇见。《诗经·邶风·柏舟》:“闵既多,受侮不少。”

【又】看见。《诗经·大雅·公刘》:“乃陟南冈,乃于京”

2.动词 通“构”。造成,结成。《左传·成公六年》:“其恶易。”

“觏”国语辞典解释

gòu

动词
1.遇見、遭遇。通「遘」「逅」《說文解字.見部》「覯,遇見也。」 《詩經.大雅.公劉》「迺陟南岡,乃覯于京。」 晉.陶淵明〈答龐參軍詩〉:「我求良友,實覯懷人。」

2.造成、構成。同「構」《左傳.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

“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后切集韻韻會正韻居𠋫切,𠀤音遘。
說文遇見也。
詩·召南亦旣覯止。
 又豳風我覯之子。
 又成也。
左傳·成六年郇瑖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
言其病易成,由水土惡故也。
 又正字通與遘通。長箋同逅。
 又集韻下遘切,音𠋫。義同。
 又集韻胡溝切,𠋫平聲。亦同逅。邂逅,解說貌。
 又集韻古項切,音講。與顜同。
史記·曹相國世家顜若畫一。
或从見。通作講。
 又集韻訖岳切,講入聲。亦同顜。通作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