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遘”文言文意思
“遘”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遘”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gòu

“遘”字的古汉语解释

gòu

1.动词 遇;遭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疾陨丧。”

2.动词 通“构”。造成;结成。王粲《七哀诗》:“豺狼方患。”

“遘”国语辞典解释

gòu

动词
1.遇見、遭遇。《說文解字.辵部》「遘,遇也。」 《聊齋志異.卷一.青鳳》「適與婢子戲,遘此大厄。」

2.製造、造成。同「構」《文選.王粲.七哀詩二首之一》「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遘”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居𠋫切,𠀤音姤。
說文遇也。
爾雅·釋詁、逢、遇、遻,見也。
行而相値也。
書·洛誥無有自疾。
言身其康强,無有遇自罹疾害者。
崔駰·慰志賦嘉昔人之辰兮。
 又與覯通。
前漢·敘傳閔旣多。
詩·邶風作覯。考證:〔爾雅·釋訓逢遇遻,見也。〕 謹照原書釋訓改釋詁。

“遘”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亦是聲符,「」象腳在路上行走,「」象二物相遇,故「」表示路上相遇。

詳解: 甲金文從「」從「」,「」亦是聲符,「」象腳在路上行走,「」象二物相遇,故「」表示路上相遇。因為甲金文「」象二物相逢、相遇,故從「」的字多有相遇、交接之義,參見「」。《說文》:「遘,遇也。从辵,冓聲。

  甲金文或不從「」,而只從「」或「」,「」象腳,「」象道路,皆有行走之意。

  甲骨文談及祭祀的時候,往往提及「遘某祖先」,表示遇到祖先。因為進獻祭品時,鬼神會降臨享用,所以主祭者能與之相遇(于省吾)。如《合集》36530:「遘上甲□五牛」,「上甲」是商代的先王,大意是說遇到上甲,用五隻牛為祭牲。

  金文表示相遇、相會,保卣:「遘于四方,䢔(會)王大祀。」表示四方諸侯適逢其會,參與周王盛大的祭祀。楷伯簋:「楷白(伯)于遘王,休,亡(無)敃。」意謂楷伯去見周王,很好,沒有憂患。楷伯簋銘文與麥尊:「侯見于宗周,亡敃」意思相近。二祀𠨘其卣:「遘于匕(妣)丙」,「妣丙」是名叫丙的先母,全句表示(鬼神降臨),遇到亡母丙。又通假為「」,「婚媾」即夫婦,豳公盨:「好德婚遘,亦唯協天」,表示婚姻之事也堅持好德,才合乎天意(裘錫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