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眇”文言文意思
“眇”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眇”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miǎo

“眇”字的古汉语解释

miǎo

1.动词 瞎了一只眼睛。《易经·履》:“能视,跛能履。”

2.动词 眯着眼仔细看。《汉书·叙传》:“离娄目于毫分。”

3.形容词 细微。《庄子·德充符》:“乎小哉!所以属于也。”

4.形容词 高远;辽远。《荀子·王制》:“彼王者不然,仁天下,义天下,威天下。”

【眇眇】⒈微小。⒉辽远;高远。⒊远视的样子。⒋风吹动的样子。⒌飘忽难辨。

“眇”国语辞典解释

miǎo

动词
1.瞎了一隻眼。亦指全盲。《南史.卷一二.后妃傳下.梁元帝徐妃傳》「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妝以俟。」 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

2.凝注、細視。《漢書.卷一〇〇.敘傳上》「若乃牙、曠清耳於管絃,離婁眇目於豪分。」 唐.顏師古.注:「眇,細視也。」

形容词
1.幽遠、高遠。《楚辭.屈原.九章.哀郢》「眇不知其所蹠。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 唐.韓愈〈合江亭〉詩: 「瞰臨眇空闊,綠淨不可唾。」

2.微小、卑微。《莊子.德充符》「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 《漢書.卷七.昭帝紀》「詔曰:『朕以眇身獲保宗廟,戰戰栗栗,夙興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傳《孝經》《論語》《尚書》,未云有明。』」

“眇”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亡沼切集韻韻會正韻弭沼切,𠀤音藐。
說文一目小也。
釋名目匡陷急曰,小也。
正韻偏盲也。
易·履卦能視。
穀梁傳·成元年晉郤克
 又正韻微也,細也,末也。
前漢·昭帝詔朕以身護保宗廟。
 又博雅遠也。
莊子·庚桑楚藏其身也,不厭深而已矣。
 又增韻盡也。
荀子·王制篇王者仁天下,義天下,威天下。
 又細視也。
前漢·班固答賔戲離婁目於毫分。
 又杳,遠視貌。
史記·司馬相如傳俛杳而無見。
 又集韻正韻𠀤彌笑切,音妙。
類篇成也。
易·繫辭萬物而爲言。王肅說。今本作妙。
 又集韻然,微細貌。
 又幼,精微也。
前漢·元帝贊窮極幼
師古讀要妙。
 又要,好貌。
楚辭·九歌美要兮宜修。

“眇”形意通解

略說: 從「」從「」,「」亦聲。「」表示偏盲,也表示小目。

詳解: 從「」從「」,「」亦聲。「」表示偏盲,即一目失明。《說文》:「眇,一目小也。从目从少,少亦聲。」如《周易.履》:「眇能視,跛能履。《春秋公羊傳.成公二年》:「蕭同姪子者、齊君之母也,踊于棓而窺客,則客或跛或眇,於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

  段玉裁以為今本《說文》有誤,改為「眇,小目也」。《釋名.釋疾病》:「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如《淮南子.說山》:「小馬大目,不可謂大馬;大馬之目眇,可謂之眇馬。」可備一說。

  「」引申表示雙目失明。如《列子.仲尼》:「目將眇者,先睹秋豪;耳將聾者,先聞蚋飛。」北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

  「」又引申表示微小。《方言.卷十三》:「眇,小也。」如《管子.水地》:「心之所慮,非特知於麤粗也,察於微眇。《莊子.德充符》:「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表示仔細看。《正字通.目部》:「眇,翕目微睇也。」如《漢書.敘傳》:「若乃牙、曠清耳於管絃,離婁眇目於豪分。」顏師古注:「眇,細視也。

  「」還表示遙遠、高遠。如《楚辭.九章.悲回風》:「登石巒以遠望兮,路眇眇之默默。《荀子.儒效》:「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

  「」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眇)又引伸為微妙之義。《說文》無妙字,眇即妙字。《史記》:『戶說以眇論』,即妙論也。」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94行:「玄之有(又)玄,眾眇之門。《老子》乙本第218行:「玄之又玄,眾眇之門。」北大漢簡《老子》第126簡:「玄之有(又)玄之,眾眇之門。」三本皆用「」,今本《老子.第一章》作「玄之又玄,眾妙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