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言文意思
“苗”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苗”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miáo

“苗”字的古汉语解释

miáo

1.名词 没有吐穗的庄稼。《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稀。”

2.名词 后代。《史记·太史公自序》:“毕公之,因以为姓。”

3.名词 事情的预兆或迹象。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言者志之,行者文之根。”

4.动词 夏季打猎。《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秋狝冬狩。”

【苗而不秀】⒈人未成年就夭折。⒉外貌好但无才能。

【苗末】后代子孙。

【苗裔】后代子孙。

“苗”国语辞典解释

miáo

名词
1.初生未開花的穀類植株。例: 「禾苗」「麥苗」「秧苗」「稻苗」

2.初生的植物或指植物的嫩莖、嫩葉。例: 「樹苗」「花苗」「豆苗」「蒜苗」

3.初生的動物。例: 「魚苗」「豬苗」

4.事情的端緒。例: 「愛苗」「禍苗」

5.露出地面的礦產。例: 「玉苗」「礦苗」

6.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大陸地區貴州、湖南、雲南等地。

7.疫苗,能使動物體產生免疫力的微生物劑。例: 「卡介苗」

8.姓。如漢代有苗蒲。

“苗”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武儦切集韻韻會正韻眉鑣切,𠀤音描。
說文草生于田者,榖曰。凡草初生亦曰
詩·王風彼黍離離,彼稷之
魏風碩䑕碩䑕,無食我
嘉穀也。
 又爾雅·釋天夏獵曰
除害也。
詩·小雅之子于,𨕖徒囂囂。
 又書·舜典𥨥三于三危。
史記·夏本紀註神異經: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爲人饕餮,淫𨓜無理,名曰民。
 又博雅衆也。
後漢·鄧皇后紀損膳解驂,以贍黎
 又胤也。
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裔兮。
後漢·𡨥恂傳功臣緒。
 又地名。
左傳·襄二十六年晉人與之
,晉地。
 又山名。
淮南子·修務訓山之鋌。
山,利金所出也。
 又姓。
晉語棼皇,晉大夫。
 又韻補眉彪切,音繆。
韓愈·楚國夫人墓銘高陵相漢,義以家酬。遷于南陽,始自郞

“苗”形意通解

略說: 從「」從「」,象禾苗生長在田上之形,本義是禾苗。

詳解: 從「」從「」,象禾苗生長在田上之形,本義是禾苗。《說文》:「苗,艸生於田者。从艸从田。」段玉裁注:「苗本禾未秀之名,因以爲凡艸木初生之名。

  金文用作人名,苗[宀姦]盨:「苗[宀姦]乍(作)盨,其子子孫孫永寶用。

  秦簡用作本義,指初生的禾苗,《睡虎地.秦律十八種》簡144:「居貲贖責(債)者歸田農,種時、治苗時各二旬。」全句指以勞役抵債貲贖債務的人回家耕作,播種、管理禾苗的時間各二十天。

  秦印用作姓氏,《秦印文字彙編》:「苗綰。《通志.氏族略三》:「苗氏,𦍋姓。楚大夫伯棼之後,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晉人與之苗,因以為氏。

  傳世文獻中,苗或用作本義,指秧苗。《詩.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孔穎達疏:「苗謂禾未秀。」「」由初生的穀物引申指初生的動物,如魚苗、豬苗等。《本草綱目.鱗部.魚子》:「數日即化出,謂之魚苗。」另「」亦引由有苗裔後代之義,《廣雅.釋詁一》:「苗,末也。」王念孫疏證:「禾之始生曰苗,對本言之則為末也,苗猶秒也。《楚辭.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朱熹注:「苗裔,遠孫也。苗者,草之莖葉,根所生也。

  另,現代漢語中的「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半數以上居於貴州省,其餘多居住在湖南、雲南、廣西、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