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黾”文言文意思
“黾”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黽简化方式:草书楷化
拼音:mǐn/miǎn/měng
“黾”字的古汉语解释
mǐn
见“黾勉”。
měng
名词 青蛙。《国语·越语下》:“蛙黾之与同陼。”
【黾勉】勤勉;努力。《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从事,不敢告劳。”
“黾”国语辞典解释
mǐn
副词勤勉、努力。《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宋.蘇軾〈賜文武百寮太師文彥愽已下上第一表請舉樂不許批答〉:「顧未深明吾意,三復太息,難於黽從。」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黾”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莫杏切,音猛。說文鼃黽也。
爾雅·釋魚鼁𪓰蟾諸,在水者黽。
疏鼁𪓰,一名蟾諸,似蝦蟆,居陸地,其居水者名黽。一名耿黽。一名土鴨。狀似靑蛙,而腹大。陶註本草云:大而靑脊者,俗名土鴨。其鳴甚壯,卽此黽也。
埤雅黽善怒,故音猛。
又竹名。求黽。
管子·地員篇在丘在山,皆宜竹箭求黽猶檀。
註求黽,亦竹類也。
又姓。漢黽初宮。見印藪。
又廣韻武盡切集韻正韻弭盡切,𠀤音泯。勉也。
詩緝嚴氏曰:力所不堪,心所不欲,而勉强爲之曰黽。
孫季昭示見編黽,蛙屬。蛙黽之行,勉强自力,故曰黽勉。如猶之爲獸,其行趦趄,故曰猶豫。
又玉篇眉耿切廣韻武幸切集韻韻會母耿切,𠀤音鼆。義同。
又集韻類篇𠀤眉耕切,音盲。地名。
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
正義曰黽隘之塞在申州。
又廣韻集韻彌兗切正韻美辯切,𠀤音緬。
廣韻黽池,縣名。
前漢·地理志弘農郡有黽池縣。
又高帝紀復黽池。
廣韻黽池,亦音泯。
又韻補叶名舌切,音蔑。
後漢·桓帝時謠曰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淸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
譚苑醍醐云泥音涅。或音匿。黽音蔑。或音密。晉書作怯如雞,蓋不得其音而改之。按論語,涅而不緇,楚辭及史記屈原傳,作泥而不滓。索隱曰:泥音涅,據此知泥有涅音,則桓帝時謠黽讀爲蔑矣。
說文从它,象形,黽頭與它頭同。
徐鉉曰象其腹也。
六書正譌鼃本義借爲黽勉字。別作僶、勔。𠀤非。緇字原刻从𡿧。它字原刻从𪓑省E彐。
“黾”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中「黽」乃獨體象形字,象蛙類動物。詳解: 甲骨文中「黽」乃獨體象形字,象蛙類動物。其字構形與「龜」之別在於無尾,與「鼄」(即蜘蛛)之別在於前肢作「又」形,且身中無橫畫(一說橫畫代表蛛絲)。早期金文承甲骨文之形,西周晚期至戰國以後則訛作從它從兩爪之形。
用例方面,卜辭皆殘,用義不明(姚孝遂)。金文用作族徽,或用為地名(見師同鼎),或箭名(見鄂君啟車節)。
《爾雅·釋魚》:「鼁𪓰,蟾諸。在水者黽。」郭璞注:「耿黽也,似靑蛙,大腹。」《周禮.秋官.蟈氏》:「蟈氏掌去鼃黽。」鄭玄注:「齊魯之間謂鼃為蟈;黽,耿黽也。」
《說文》:「鼃𪓑也。从它,象形。𪓑頭與它頭同。凡𪓑之屬皆从𪓑。𪓕,籒文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