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髯”国语辞典解释
rán
名词1.兩頰上的鬍鬚。《玉篇.髟部》:「髯,頰須。」 唐.杜光庭《虯髯客傳》:「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虯,乘蹇驢而來。」
2.多鬚的人。三國蜀.諸葛亮〈答關羽書〉:「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明.袁宏道〈贈李雲峰〉詩: 「何處識老髯,自虎跑泉始。」
“髯”康熙字典解释
正字通俗髥字。“髯”形意通解
略說: 「髯」本作「䫇」,本指長在臉頰兩邊的胡鬚,亦泛指胡鬚。《說文》:「䫇,頰須也。从須从冄,冄亦聲。」詳解: 「髯」從「須」從「冉」,「冉」亦是聲符,後來把意符「須」改為「髟」。「髟」、「冉」皆象毛髮下垂的樣子,「須」則是古「鬚」字,參見「冉」、「須」。
「髯」表示頰毛,古書多見,《莊子.列禦寇》:「美、髯、長、大、壯、麗、勇、敢,八者俱過人也,因以是窮。」意謂美姿、有髯、身長、高大、強壯、華麗、勇邁、果敢,這八種都超過人,因受役使而窮困(陳鼓應)。
史書記載,漢高祖劉邦的胡鬚、頰毛很美,《漢書.高帝紀上》:「高祖爲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顏師古注:「在頤曰須,在頰曰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