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文言文意思
“攘”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攘”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rǎng

“攘”字的古汉语解释

rǎng

1.动词 排除;排斥。《出师表》:“庶竭驽钝,除奸凶。”

2.动词 偷盗;窃取。《孟子·滕文公》:“今有人日其邻之鸡。”

3.动词 侵夺;夺取。桓宽《盐铁论·非鞅》:“是以征敌伐国,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自赡。”

4.动词 挽起;撩起。《书搏鸡者事》:“使匹夫袂群起以伸其愤。”

5.动词 容纳;忍受。《楚辞·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诟。”

6.动词 扰乱。《淮南子·兵略》:“此四君者,皆小有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天下。”

【攘攘】多;盛。

【攘善】掠人之美。攘,窃取。

“攘”国语辞典解释

rǎng

动词
擾亂。《淮南子.兵略》「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 《漢書.卷四〇.張良等傳.贊曰》「陳平之志,見於社下,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於漢,而為謀臣。」

ráng

动词
1.排斥、排擠。《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 《楚辭.東方朔.七諫.沈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2.捋。指捲袖露出手臂的動作。《孟子.盡心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 《文選.曹植.美女篇》「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3.竊取。《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4.侵奪。《莊子.漁父》「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 《漢書.卷六四.嚴助傳》「南夷相攘,使邊騷然不安,朕甚懼焉。」

5.祭祀神祇以除不祥。《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攘”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汝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如陽切,𠀤音穰。
說文推也。
 又竊也。
書·呂𠛬矯虔。
禮·禮器匹士太牢而祭,謂之
 又因其自來而取曰
論語其父羊。
 又卻也。
禮·曲禮左右辟。
周禮·秋官·禁殺戮掌司獄者,遏訟者,以告而誅之。
,猶卻也。
謂人有罪過,官有文書。追攝不肯受者。
齊語西征白翟之地。
前漢·鄒陽傳袂而正議。
袂,猶今人云捋臂。
 又除也。
詩·大雅之剔之。
除翦剔。
 又揚子·方言止也。
 又唐韻如兩切集韻韻會正韻汝兩切,𠀤音壤。擾也。
前漢·𨻰平傳贊傾側擾楚魏之閒。
 又唐韻集韻韻會人漾切正韻人尚切,𠀤與讓通。遜也。
前漢·禮樂志隆雅頌之聲,盛揖之容。
,古讓字。
 又藝文志道家者流,合於堯之克,易之嗛嗛。
 又集韻式亮切,賞去聲。與饟同。
詩·小雅其左右。
讀爲饟。
 又集韻韻會𠀤泥庚切,音獰。搶,亂貌。
前漢·賈誼傳國制搶
,女庚反。師古讀搶爲傖獰。

“攘”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退讓、推讓,引申表示使人退讓。

詳解: 從「」,「」聲。本義是退讓、推讓。《說文》:「攘,推也。从手,襄聲。」段玉裁注:「推手使前也,古推讓字如此作。」如《禮記.曲禮上》:「君出就車,則僕并轡授綏,左右攘辟,車驅而騶。」鄭玄注:「謂群臣陪位侍駕者攘卻也。《漢書.蕭望之傳》:「案望之大臣,通經術,居九卿之右,本朝所仰,至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遜攘,受所監臧二百五十以上,請逮捕繫治。」顏師古注:「攘,古讓字。」後來此義以「」表示。

  「」引申表示使人退讓,即抵禦、排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退讓用此字,引申之使人退讓亦用此字,如攘寇、攘夷狄是也。」如《春秋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怗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何休注:「攘,卻也。《楚辭.東方朔〈七諫.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王逸注:「攘,排也。

  「」表示侵犯、侵掠。如《國語.齊語》:「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方舟設泭,乘桴濟河,至于石枕。《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夫以眇眇之身,託于王侯之上,內有飢寒之民,南夷相攘,使邊騷然不安,朕甚懼焉。」顏師古注:「攘謂相侵奪也。

  「」表示擾亂。如《淮南子.兵略》:「此四君者,皆有小過而莫之討也,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長海內之禍,此天論之所不取也。」高誘注:「攘,亂。」又指混亂。如《論衡.答佞》:「(張)儀、(蘇)秦,排難之人也,處擾攘之世,行揣摩之術。

  「」也表示盜竊。《廣韻.陽韻》:「攘,竊也。」如《論語.子路》:「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趙岐注:「攘,取也,取自來之物也。

  「」還表示挽起、撩起。如《漢書.賈鄒枚路傳》:「臣竊料之,能歷西山,徑長樂,抵未央,攘袂而正議者,獨大王耳。」「攘袂」即挽起衣袖,形容奮起之貌。三國魏曹植〈美女篇〉:「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