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縢”文言文意思
“縢”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縢”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téng

“縢”字的古汉语解释

téng

1.动词 梱。《诗经·秦风·小戎》:“竹闭绲。”

【引】绳子。《庄子·胠箧》:“唯恐缄扃鐍之不固也。”

2.名词 绑脚布。《战国策·秦策一》:“羸履蹻。”

3.名词 通“幐”。袋子《后汉书·儒林列传》:“小乃制为囊。”

“縢”国语辞典解释

téng

动词
封閉、纏束。《詩經.秦風.小戎》「交韔二弓,竹閉緄縢。」 漢.毛亨.傳:「縢,約也。」


名词
1.繩索。《詩經.魯頌.閟宮》「公車千乘,朱英綠縢。」 《續漢書志.第三〇.輿服志下》「乘輿以縢貫曰珠。」

2.綁腿布。《戰國策.秦策一》「羸縢履蹻,負書擔橐。」

3.囊。通「幐」《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上.序》「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 《遼史.卷五二.禮志五》「負銀罌,捧縢,履黃道行。」

“縢”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登切,音騰。
說文緘也。
玉篇繩也,約也。
書·金爲請命之書,藏之於匱,緘之以金。
詩·秦風竹閉緄
,約也。
謂以繩約弓。
 又魯頌朱英綠
,繩也。
禮·少儀甲不組
,以組飾之,及紟帶也。
 又行
詩·小雅·邪幅在下箋邪幅,如今行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曰在下。
名行者,言行而緘束之。
戰國策履蹻。
 又與幐同。
後漢·儒林傳序小乃制爲囊。
,亦幐也。
莊子·胠篋篇唯恐緘扃鐍之不固也。
音義,向崔本作幐,同。考證:〔後漢·儒林傳序小九制爲囊。〕 謹照原文小九改小乃。

“縢”形意通解

金文從「」,「」聲,與小篆構形相同。金文用作姓氏。後來表示纏束,《說文》:「縢,緘也。从糸朕聲。」段玉裁注:「亦所以束者也。」「凡艸之藟、木之蘽曰縢。俗作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