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縻”文言文意思
“縻”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縻”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縻”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系牛的绳子。刘禹锡《叹牛》:“叟揽而对。”

2.动词 牵制;束缚。《谋攻》:“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军。”

3.动词 拘禁;拘留。《<指南录>后序》:“予羁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4.动词 通“靡”。浪费;耗费。《卖柑者言》:“坐廪粟而不知耻。”

【縻军】⒈牵制军队。⒉统领军队。

“縻”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牽引牛的繩子。《說文解字.糸部》「縻,牛轡也。」 《文選.潘岳.藉田賦》「坻場染屨,洪縻在手。」

2.姓。如商代有縻元。

动词
繫縛、牽絆。《三國志.卷二八.魏書.諸葛誕傳》「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將使同就戮,吾當以全策縻之,可坐而制也。」 宋.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詩: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

“縻”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旻悲切韻會正韻忙皮切,𠀤音眉。
說文牛轡也。或从多作𥿫。
類篇一曰繫也。
前漢·匈奴傳不絕。
 又集韻麋寄切。義同。
 又與靡同。
易·中孚吾與爾靡之。
釋文靡,本又作。同散也。亦作䌕。

“縻”形意通解

」又作「𥿫」,指牛繮繩。《說文》:「縻,牛轡也。从糸麻聲。𥿫,縻或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