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縻”国语辞典解释
mí
名词1.牽引牛的繩子。《說文解字.糸部》:「縻,牛轡也。」 《文選.潘岳.藉田賦》:「坻場染屨,洪縻在手。」
2.姓。如商代有縻元。
动词
繫縛、牽絆。《三國志.卷二八.魏書.諸葛誕傳》:「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將使同就戮,吾當以全策縻之,可坐而制也。」 宋.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詩: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
“縻”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旻悲切韻會正韻忙皮切,𠀤音眉。說文牛轡也。或从多作𥿫。
類篇一曰繫也。
前漢·匈奴傳羈縻不絕。
又集韻麋寄切。義同。
又與靡同。
易·中孚吾與爾靡之。
釋文靡,本又作縻。同散也。亦作䌕。
“縻”形意通解
「縻」又作「𥿫」,指牛繮繩。《說文》:「縻,牛轡也。从糸麻聲。𥿫,縻或从多。」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