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文言文意思
“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綦”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綦”字的古汉语解释

1.形容词 青黑色。《诗经·郑风·出其东门》:“缟衣巾。”

2.名词 鞋带。《礼记·内则》:“偪屦著。”

3.副词 极。《荀子·王霸》:“目欲色,耳欲声。”

“綦”国语辞典解释

形容词
青黑色的。《書經.顧命》「四人綦弁,執戈上刃。」 孔穎達正義引鄭玄曰:「青黑曰綦。」 《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名词
1.鞋帶。《儀禮.士喪禮》「夏葛履,冬白屨,皆繶緇絇,純組綦繫于踵。」

2.足印、印跡。《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俯視兮丹墀,思兮履綦。」 《文選.張協.雜詩一〇首之三》「案無蕭氏牘,庭無貢公綦。」

3.姓。如宋代有綦崇禮。

动词
極、甚。宋.蘇軾〈禮義信足以成德論〉:「綦大而至天子,綦小而至農夫,各有其分不可亂也。」 《聊齋志異.卷一.焦螟》「家人受虐已久,銜恨綦深。」

“綦”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同綥。
說文綥,或从其作
博雅,綺綵也。
書·顧命四人弁。
文鹿子皮弁。
鄭康成云:靑黑曰。王肅云:,赤黑色。
 又詩·鄭風縞衣巾。
巾,蒼艾色女服也。○按說文作綥巾,云:未嫁女所服。
 又儀禮·士喪禮繫于踵。
,屨繫也。所以拘止屨也。
 又荀子·王霸篇大而王,小而亡。
 又目欲色,耳欲聲。
,極也。或爲其,傳寫誤耳。
 又姓。
廣韻何氏姓苑云:義興人。
 又集韻渠記切,音忌。義同。綥原字从畁作,不从畀。

“綦”形意通解

略說:」指蒼白或青黑色的布帛,引申指蒼白色或青黑色;又表示鞋帶。

詳解:」從「」,「」聲,指布帛的顏色是蒼白或青黑。根據許慎,「」是「」的異體,《說文》:「綥,帛蒼艾色。从糸,𢌿聲。《詩》:『縞衣綥巾。』未嫁女所服。一曰:不借綥。綦,綥或从其。

  「」又指鞋帶,《禮記.內則》:「屨,著綦。」鄭玄注:「綦,履繫也。」清代俞樾《茶香室續鈔.履屨》:「按四飾者,絇也,繶也,純也,綦也。」又云:「綦,履帶。」「履帶」即鞋帶。引申表示腳印,晉張協〈雜詩〉之三:「案無蕭氏牘,庭無貢公綦。」意謂几案上沒有蕭氏的簡牘,庭院中沒有貢公的腳印。

  金文從「」,「」聲,攸簋:「肇乍(作)綦」,意義不明,或認為讀為「」(王蘊智、郝士宏),表示器皿,姑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