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繄”文言文意思
“繄”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繄(简繁同形)
拼音:yī
“繄”字的古汉语解释
yī
1.助词 句首语气词。《左传·隐公元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2.助词 句中语气词。《国语·周语下》:“此一王四伯,岂繄多宠。”
“繄”国语辞典解释
yī
动词是。《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宋.蘇軾〈喜雨亭記〉:「一雨三日,繄誰之力。」
助词
位於句首的語助詞。同「維」 、「唯」 。《左傳.隱公元年》:「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明史.卷八五.河渠志三》:「疏瀹決排,繄人力是繫。」
“繄”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烏奚切集韻韻會煙奚切,𠀤音鷖。正韻於宜切,音伊。
說文戟衣也。一曰靑黑色。
廣韻赤黑繒。
又詩·邶風·自詒伊阻箋伊當作繄。繄猶是也。
又左傳·隱元年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註繄,語助辭。
又廣韻正韻於計切集韻韻會壹計切,𠀤音翳。
類篇歎聲。一曰繄格,小兒次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