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文言文意思
“絮”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絮”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絮”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粗丝棉;棉絮。《卖柑者言》:“视其中,则干若败。”

2.名词 像丝絮或棉絮那样的东西。《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

3.动词 在农服、被褥里铺丝棉。李白《子夜吴歌》:“明朝驿使发,一夜征袍。”

【絮烦】说话啰嗦使人厌烦。

【絮聒】说话啰唆。

【絮絮】说话不停的样子。

“絮”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粗製棉。《說文解字.糸部》「絮,敝綿也。」 《漢書.卷四.文帝紀》「其九十以上,又賜帛,人二疋,絮三斤。」

2.彈鬆的棉花。例: 「被絮」「棉絮」

3.附在植物上的茸毛。例: 「柳絮」「蘆絮」

4.姓。如漢代有絮舜。

动词
將棉花均勻的塞進衣物裡。例: 「絮棉襖」「絮褥子」 。唐.李白〈子夜吳歌.冬歌〉:「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形容词
形容說話囉嗦、沒有重點。例: 「絮叨」「絮絮不休」


副词
厭煩、嫌惡。《紅樓夢》第三四回:「只拿那糖醃的玫瑰滷子和了,吃了半碗,又嫌吃絮了,不香甜。」

“絮”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息御切集韻正韻息據切,𠀤音楈。
說文敝緜也。
釋名,胥也,胥久故解落也。
急就篇註漬繭擘之精者曰緜,粗者曰。今則謂新者爲緜,故者曰
前漢·文帝紀九十以上賜帛,人二疋,三斤。
師古曰:,綿也。
 又史記·絳侯世家太后以冒提文帝。
應劭曰:陌額也。晉灼曰:巴蜀異物志謂頭上巾爲冒
 又廣韻抽據切集韻楮御切韻會摛據切,𠀤音悇。
禮·曲禮羹。
,猶調也。
釋文謂加以鹽梅也。
 又廣韻乃亞切,音䏧。
集韻企夜切,音㰤。絲棼也。
 又廣韻集韻𠀤尼據切,音女。姓也。
前漢·張敞傳敞使賊捕掾舜有所案驗。
 又集韻韻會𠀤人余切,音如。姓也。
 又集韻女加切,音挐。義同。

“絮”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質量較差的絲綿。

詳解: 從「」,「」聲。本義是質量較差的絲綿。《說文》:「絮,敝綿也。从糸,如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好者為緜,惡者為絮。《急就篇》絳緹絓紬絲絮綿」,顏師古注:「漬繭擘之,清者為緜,麤者為絮。今則謂新者為綿,故者為絮。」例子如《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81-82:「乙以迺二月為此衣,五十尺,帛裏,絲絮于斤[莊糸](裝),繆繒五尺緣及殿(純)。」全句翻譯為:乙在本年二月做的這件衣服,用料五十尺,用帛做裏,裝了綿絮五斤,用繆繒五尺做鑲邊。又如《史記.匈奴列傳》:「故約,漢常遣翁主,給繒絮食物有品,以和親,而匈奴亦不擾邊。

  「」引申表示像絮一樣白色的、輕柔的東西。如《齊民要術.雜說》:「三日及上除,採艾及柳絮。」唐代駱賓王〈疇昔篇〉:「上苑頻經柳絮飛,中園幾見梅花落。

  「」表示衣被裡填充的絲綿、棉花等。如《漢書.爰盎鼂錯傳》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又作動詞,表示填充衣被。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四:「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表示調和、調拌。《玉篇.糸部》:「絮,調和食也。」如《禮記.曲禮上》毋絮羮」,鄭玄注:「絮,猶調也。」孔穎達疏:「絮,謂就食器中調和鹽梅也。」唐代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魚膾芥醬調,水葵鹽豉絮。

  「」還表示連續不斷、重複,多形容說話囉嗦。如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睡到天明,起來梳洗,喫些早飯,兩口兒絮絮叨叨,不肯放手。」清代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其人絮絮言家務得失,媼婢善惡,皆委曲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