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文言文意思
“索”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索(简繁同形)
拼音:suǒ
“索”字的古汉语解释
suǒ
1.名词 大绳子;绳索。《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2.动词 绞合;搓。《诗经·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3.动词 寻求。《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动词 寻找。《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5.动词 索要;索取。《兵车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6.形容词 孤独。白居易《与元稹书》:“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
7.形容词 尽。《宋史·刘绮传》:“逮未申间,敌力疲气索。”
8.副词 须;得;能。《长亭送别》:“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辨】绳,索。“绳”指小绳子。“索”指大绳子。
【索居】独居。
【索然】⒈离散的零落的样子。⒉流泪的样子。
【索笑】求笑;取笑。
【索隐】寻求事物的隐僻之理。
“索”国语辞典解释
suǒ
名词1.粗繩或粗鐵鍊。例: 「麻索」 、「鐵索」 。《列子.天瑞》:「鹿裘帶索,鼓琴而歌。」 《楚辭.賈誼.惜誓》:「傷誠是之不察兮,并紉茅絲以為索。」
2.姓。如晉代有索靖。
动词
1.搓、絞緊。《楚辭.屈原.離騷》:「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淮南子.主術》:「制觡伸鉤,索鐵歙金。」
2.探求、搜尋。例: 「搜索」 、「摸索」 。《易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唐.李白〈書情題蔡舍人雄〉詩: 「倒海索明月,凌山採芳蓀。」
3.討、要。例: 「索求」 、「來函索取」 。《韓非子.說林上》:「索救而得,今子有憂色何也?」 《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馥懷懼,從紹索去,往依張邈。」
副词
1.獨、散。例: 「離群索居」 。宋.陸游.《釵頭鳳.紅酥手》詞: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2.蕭條、寂寞。例: 「興味索然」 、「索然無味」 。
suó
參見「索性」 (二)條。“索”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蘇各切集韻韻會昔各切,𠀤音𧛻。說文作𣑇,草有莖葉可作繩索。从𣎵糸。
韻會隷作索。
小爾雅大者謂之索,小者謂之繩。
急就篇註索,總謂切撚之令緊者也。
書·五子之歌若朽索之馭六馬。
詩·豳風宵爾索綯。
又易·震卦震索索。
疏心不安之貌。
釋文懼也。
又書·牧誓惟家之索。
傳索。盡也。
又周禮·夏官·方相氏以索室毆疫。
註索,廋也。
又禮·檀弓吾離羣而索居。
註索,散也。
又左傳·昭十二年八索九丘。
書序八卦之說,謂之八索。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武都郡有索縣。
又姓。
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有索氏。
又廣韻山戟切集韻色窄切,𠀤音色。同𡩡,求也。
禮·曲禮大夫以索牛。
註索,求得而用之。
又集韻蘇故切,音素。
釋名索,素也。八索,著素王之法也。
屈原·離騷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註索,音素。○按說文在木部,今倂附入。索从𣎵,說文在𣎵部。考證:〔屈原·離騷羌內恕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謹照原文恕下增己字。
“索”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廾」從「幺」,會雙手搓絲成繩之意,本義是製作繩索,引申為繩索,再引申為索求、索取。詳解: 甲骨文會雙手搓絲成繩之意,本義是製作繩索(高田忠周、何琳儀),引申表示繩索,再引申有索求、索取之義。
金文從「素」從「廾」,「素」是聲符。
甲骨文表示選擇,如「索牛」即選擇牛,又用作族氏名,還表示索求、索取(參施謝捷)。金文假借為「素」,表示白色,□白壺蓋:「素絲束」。又表示簡樸、無紋飾,師克盨:「素戉(鉞)」。
《說文》:「索,艸有莖葉,可作繩索。从𣎵、糸。杜林說:𣎵亦朱木字。」《說文》:「𦅽,素屬。从素,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