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言文意思
“祭”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祭(简繁同形)
拼音:jì/zhài
“祭”字的古汉语解释
jì
1.动词 祭祀;祭奠。用一定的仪式来祀神、供祖或对死者表示悼念、敬意。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2.动词 旧小说中谓念咒施放法宝为祭。《封神演义》:“今晚初更,各将异宝祭于空中。”
“祭”国语辞典解释
jì
动词1.拜鬼神。例: 「祭祀」 。《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2.對死者致敬追思。例: 「祭弔」 。唐.張籍〈沒蕃故人〉詩: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3.唸咒以施用法寶,常用於古小說中。《封神演義》第五四回:「不防土行孫祭起綑仙繩,一聲響,把哪吒平空拿了去。」
名词
祭奠的儀式。例: 「家祭」 、「公祭」 。
zhài
名词姓。如漢代有祭遵。
“祭”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子例切,音霽。說文祭祀也。从示,右手持肉。
又尚書·大傳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
又孝經·士章疏祭者,際也,人神相接,故曰際也。詳見禮·記祭法祭統祭義諸篇。
又廣韻集韻側界切韻會正韻側賣切,𠀤音債。周大夫邑名。
又姓,周公子祭伯,其後爲氏。
“祭”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表示用手持牲肉祭神,本義是持肉獻祭。詳解: 甲骨文從「又」從「肉」,象以手持牲肉祭神,數點象血滴形,或曰象肉汁。本義是持肉獻祭。後期加從「示」,「示」象祖先或神主的祭牌,強調祭神之義,參「示」。「祭」為殷代五種祭祀其中一種之專名,意為肉祭。《詩.信南山》:「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享于祖考: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說文》:「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
「祭」、「肆」甲文形近,古代血食,祭之事必資於殺,故祭之語亦當原於殺。《呂氏春秋.季秋紀》「豺乃祭獸戮禽」高誘注:「於是月殺獸,四圍陳之,世所謂祭獸。」「祭」、「殺」「肆」同義相通,參「肆」、「殺」。
金文除用作人名外,多表示祭祀,如欒書缶:「以祭我皇祖」,邾公華鐘:「台(以)卹其祭祀盟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