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言文意思
“甲”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甲(简繁同形)
拼音:jiǎ
“甲”字的古汉语解释
jiǎ
1.名词 植物种子的外壳。《周易·解·彖传》:“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2.名词 动物护身的外壳。曹植《神龟赋》:“肌肉消尽,唯甲存焉。”
3.名词 战甲,古代士兵穿的用皮革或金属制的护身服。《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受之。”
4.名词 甲士;披甲的士兵。《赤壁之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5.名词 指甲。张孜《雪》:“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6.名词 天干的第一位。
7.形容词 第一流的;头等的。《芋老人传》:“书生因甲第为相国。”
8.动词 居第一位。《汉书·货殖传》:“秦杨以田农而甲一州。”
【甲第】⒈权贵人家的豪华住宅。⒉科举考试的第一等。
【甲姓】大姓。
“甲”国语辞典解释
jiǎ
名词1.天干的第一位。
2.古代軍人穿的護身衣物。以皮革或金屬片製成。例: 「盔甲」 、「鎧甲」 、「披甲」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3.指軍人、兵士。《左傳.宣公二年》:「伏甲將攻之。」
4.動物身上具有保護作用的硬殼。例: 「龜甲」 、「鱗甲」 。
5.手指、腳趾上的角質硬殼。例: 「指甲」 、「腳趾甲」 。
6.引申為圍護於物體外的堅硬保護殼。例: 「裝甲車」 。
7.古代基層治安制度的戶口編制名稱。例: 「保甲」 。元.施惠《幽閨記》第六齣:「奉上司明文,遍張文榜,畫影圖形,十家為甲,排門粉壁,各處挨捕。」
8.量詞。臺灣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甲有二千九百三十四坪,等於零點九七公頃。
形容词
等第最優的。例: 「甲等」 、「甲級」 。
动词
超出群眾、位居首位。例: 「富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 。
代词
假定的代名詞。例: 「某甲」 、「甲地」 。北齊.顏之推〈還魂志〉:「婢逐呼云:『某甲欲奸我!』濟即令人殺之。」
jià
名词動物名。指甲魚。脊椎動物亞門爬蟲綱龜鱉目。外形像龜,背甲呈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甚長,四肢粗短,有厚蹼。多棲息於湖沼等溫、熱帶水域。背甲圓形,邊緣柔軟,肉供食用,甲殼可入藥。也稱為「鱉」 。
“甲”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古狎切正韻古洽切,𠀤音夾。草木初生之莩子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疏百果草木皆莩甲開坼,莫不解散也。
後漢·章帝紀方春生養,萬物孚甲。
註葉裏白皮也。
又十干之首。
爾雅·釋天歲在甲曰閼逢,月在甲曰畢。
易·蠱卦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疏甲者,造作新令之日。
書·益稷娶于塗山,辛壬癸甲。
禮·郊特牲社日用甲,用日之始也。
又凡物首出羣類曰甲。
戰國策臣萬乗之魏,而甲秦楚。
釋文甲,一作申,言居二國之上也。
張衡·西京賦北闕甲第。
註第,館也。甲,言第一也。
蘇軾·表忠觀𥓓吳越地方千里,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
又始也。
書·多方因甲于內亂。
註甲,始也。
又科甲。
正字通漢有甲乙丙科,平帝時歲課甲科四十人爲郞,乙科二十人爲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順帝陽嘉元年,增甲乙科員。
又爾雅·釋言甲,狎也。
註謂習狎。
詩·衞風雖則佩韘,能不我甲。
毛傳甲,狎也。
朱註甲,長也。言才能不足以長於我也。
又兵甲。
易·說卦離爲甲冑。
疏爲甲冑,取其剛在外也。
左傳·襄三年組甲三百。
註組甲,漆甲成組文。
禮·王制命大司徒敎士以車甲。
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爲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又揚子·方言汗襦,自關而東謂之甲𥜗。
正字通衣亦曰甲,元世祖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雨襻,名比甲,以便弓馬。
又爪甲。
管子·四時篇隂生金與甲。
註隂氣凝結堅實,故生金爲爪甲也。
又甲帳,殿也。
又甲庫。
正字通唐制,甲庫,藏奏鈔之地也。程大昌曰:唐中書門下吏部,各有甲曆,凡三庫以若干人爲一甲,在選部則名團甲。貞元四年,吏部奏三庫敕甲,又經失墜,乃至制敕旨甲皆被攺毀。據此則甲非甲乙之甲。龎元英文昌雜錄謂甲庫如令甲令丙,誤也。宋時有敕甲旨甲之稱,猶今言底言案也。遼史有架閣庫管句,元有左右部架閣庫,卽唐之甲庫也。
又淮南子·覽冥訓質壯輕足者爲甲卒。
註甲鋩也。
又令甲,法令首章也。亦曰甲令。
戰國策臣敬循衣服以待令甲。
史記·惠景閒侯年表長沙王者至令甲,稱其忠焉。
註瓚曰:漢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漢時決事,集爲令甲三百餘篇。如淳曰:令有先後,故有令甲,令乙,令丙。師古曰:若今第一,第二篇。
後漢·皇后紀向使因設外戚之禁,編著甲令。
又官名。
周禮·夏官司甲。
疏司甲,兵戈盾官之長者。
又保甲。
正字通編籍民戸,彼此詰察,防容隱姦宄也。
又宋元豐,以諸路義勇攺爲保甲。紹興閒詔淮漢閒,取主戸之雙丁,十戸爲甲,五甲爲團,團有長。乾道閒,漕臣馮忠嘉言敎閱保甲,皆義勇民兵也。
又國名。
春秋·宣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
註甲氏留吁,赤狄別種。
傳·昭十六年徐子及郯人莒人會齊侯盟于蒲隧,賂以甲父之鼎。
註甲父,古國名。高平昌邑縣東南有甲父亭。
又姓。
莊子·庚桑楚昭景也,甲氏也。
釋文一說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也。昭景甲,三姓雖異,論本則同也。
又赤甲,山名。
杜甫詩卜居赤甲遷居新。
註白鹽,赤甲,皆峽口大山。赤甲山高,不生草木,上皆赤色,望之如人袒胛,在夔州。
又蟲介曰甲。
又鳥名。
博雅定甲鴠也。
又韻補叶訖立切,音急。
揚雄·長楊賦今樂遠出以露威靈,數動搖以疲車甲。叶上德。
又叶吉協切,音頰。
楚辭·九歌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考證:〔書·多方甲于內亂。〕 謹照原文甲字上增因字。〔左傳·宣十五年晉侯滅赤狄甲氏及留吁。
又昭十五年徐子及郯人莒人會齊侯盟于蒲隧,賂以甲父之鼎。〕 謹照原書左傳改春秋。昭字上又字改爲傳字。兩十五年俱照原文改爲十六年。晉侯改晉人。〔莊子·庚桑楚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註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也。〕 謹照原文甲氏也下連著封也爲句,言昭景以戴而著甲氏以封而著也。今按義謹省著戴也三字。註改爲釋文一說。
“甲”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囗」從「十」,「十」是聲符,象人頭戴盔甲之形(于省吾)。後省去邊框,作「十」形。詳解: 甲骨文從「囗」從「十」,「十」與外框不相連接。于省吾認為象人頭戴盔甲之形。這可從商代[耒耒]簋中的氏族徽號得到證據:其字形象武士右手執戈,左手執盾,頭戴盔甲之形。一說「甲」字乃以四塊甲片代表軍人所披之護身甲(潘慧如、康寶文)。金文表示鎧甲,杜虎符:「興士被甲」。
金文至戰國晚期中間豎畫拉長,作「甲」形。甲金文「十」用作天干名,甲骨文從「囗」從「十」之形讀為「上甲」,是殷先公名。金文用作廟號,殷先人死後,以祭日的日干為廟號,乍父甲鼎:「乍(作)父甲尊彝」。
《說文》:「甲,東方之孟,陽气萌動,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頭宐爲甲,甲象人頭。凡甲之屬皆从甲。𤰒,古文甲,始於十,見於千,成於木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