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国语辞典解释
jiǎn
动词1.削減。《管子.任法》:「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翦公財以祿私士。」
2.消滅、剷除。《詩經.魯頌.閟宮》:「居岐之陽,實始翦商。」 《呂氏春秋.季夏紀.制樂》:「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
“翦”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卽淺切集韻韻會正韻子踐切,𠀤音剪。說文羽生也。
爾雅·釋言翦,齊也。
註南方人呼翦刀爲劑也。
玉篇勒也,齊斷也。
廣韻殺也。
詩·召南勿翦勿敗。
傳翦,去也。
周禮·秋官·剪氏註翦,斷滅之言也。
左傳·宣十二年其翦以賜諸侯。
註翦,削也。
又成二年余姑翦滅此而後朝食。
註翦,盡也。
又儀禮·旣夕禮用疏布緇翦。
註翦,淺也。
疏謂染爲淺緇之色。
又莊子·在宥篇佞人之心翦翦者。
音義善辨也。一曰佞貌。李云:短淺貌。
干祿字書俗作剪。
又集韻子賤切,音箭。箭,或作翦。
“翦”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戈」從◎,◎象樹木枝條之形,字會以戈砍斷樹木頂端枝條之意,本義是翦除草木,引申成翦滅之義(陳劍)。詳解: 甲骨文「翦」用作消滅,《合集》6057反:「翦二邑」,即消滅兩個村邑。又《合集》7071:「翦望乘邑」,望乘是一位武將,全句指消滅望乘所擁有的封邑。
金文「翦」又可解作攻克,如史牆盤:「粵武王既翦殷」,即武王既消滅殷商。《詩.魯頌.閟宮》:「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鄭玄箋:「翦,斷也。大王自豳徙居岐陽,四方之民咸歸往之,於時而有王迹,故云是始斷商。」
傳世古籍或用作本義,指翦除草木,如《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指像蔽芾般的小甘棠,不要翦去,不要伐擊(孔穎達)。參見「巿」。「翦」字或寫作「踐」,《尚書.蔡仲之命》:「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孔穎達正義:「鄭玄讀『踐』為『翦』,翦,滅也。」
甲金文字為「翦」的初文,戰國以後借用從「羽」,「前」聲的形聲字來表示翦除之義。《說文》:「翦,羽生也。一曰𠂕羽。从羽,前聲。」桂馥義證:「𠂕,俗矢字。」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