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文言文意思
“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羽(简繁同形)
拼音:yǔ
“羽”字的古汉语解释
yǔ
1.名词 鸟翅膀上的长毛。也泛指翅膀。《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
2.名词 古代箭尾部的羽毛。《中山狼传》:“援乌号之弓,挟肃慎之矢,一发饮羽。”
3.名词 古代五音之一,声调激越。《荆轲刺秦王》:“复为慷慨羽声。”
【羽化】⒈昆虫则蛹而长出翅膀。⒉道教称修道成功。
【羽书】以插上羽毛表示紧急的军事文书。
“羽”国语辞典解释
yǔ
名词1.鳥類的毛。《易經.漸卦.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韓非子.解老》:「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
2.鳥類或飛蟲的翅膀。《禮記.月令》:「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 漢.張衡〈七辯〉:「京城阿縞,譬之蟬羽。」
3.鳥類的代稱。例: 「羽族」 。《文選.曹植.七啟》:「野無毛類,林無羽群。」
4.古代舞者拿在手上的裝飾物,以雉尾製成。《淮南子.時則》:「命樂師脩鞀鼙玲瑟管簫,調竽曕,飾鐘磬,執干戚戈羽。」
5.古代五音之一。《呂氏春秋.孟冬紀.孟冬》:「其蟲介,其音羽。」 晉.陶淵明〈詠荊軻詩〉:「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6.箭。《文選.鮑照.擬古詩三首之一》:「留我一白羽,將以分虎竹。」 唐.王涯〈隴上行〉:「負羽到邊州,鳴笳度隴頭。」
7.同黨、朋友、嘍囉。例: 「黨羽」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立有閒,時季羽在側。」
8.釣魚用的浮標。《呂氏春秋.離俗覽.離俗》:「魚有大小,餌有宜適,羽有動靜。」
9.姓。如春秋時鄭國有羽頡。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词
以羽毛製成的。例: 「羽扇綸巾」 。《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
“羽”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王矩切,音禹。說文鳥長毛也。
廣韻鳥翅也。
易·漸卦其羽可用爲儀。
書·禹貢齒革羽毛。
傳羽,鳥羽。
周禮·天官·庖人冬行鱻羽。
註羽,鴈也。
又地官·司徒宜羽物。
註翟雉之屬。
禮·月令其蟲羽。
註象物从風鼓葉,飛鳥之屬。
又五聲之一。
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又大司樂凡樂,圜鐘爲宮,黃鐘爲角,大簇爲徵,姑洗爲羽。
註凡五聲,宮之所生,濁者爲角,淸者爲徵羽。
禮·月令其音羽。
註羽數四十八,屬水者,以爲最淸物之象也。
又樂記宮爲君,商爲臣,角爲民,徵爲事,羽爲物。
前漢·律歷志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也。
又舞者所執也。
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
傳羽,翳也,舞者所執。
周禮·地官·舞師敎羽舞。
註羽,析白羽爲之,形如帗也。
左傳·隱五年初獻六羽。公問羽數于衆,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六,大夫四。
又山名。
書·舜典殛鯀於羽山。
傳羽山,東裔在海中。
又禹貢蒙羽其藝。
疏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
史記·五帝紀註羽山,在沂州臨沂縣界。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其南有衆星,曰羽林天軍。
註羽林三十五星,三三而聚散,在壘辟南,天軍也。
又官名。
前漢·百官志期門羽林。
註師古曰:羽林,亦宿衛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一說羽,所以爲王者羽翼也。
又姓。
左傳·襄三十年羽頡出奔晉。
又山海經羽民國,其人長項,身生羽。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王遇切,音雩。義同。
又集韻類篇𠀤後五切,音戸。緩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矢人五分其長,而羽其一。
“羽”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簡帛文字、小篆「羽」字象兩條鳥羽,本義是鳥類的長羽毛,引申為五聲音階的第五音。詳解: 金文、簡帛文字、小篆象兩根鳥兒的羽毛之形,本義是鳥類的長羽毛。《說文》:「羽,鳥長毛也。象形。凡羽之屬皆从羽。」「羽」字每根羽毛只畫出三畫,象三條毛,是以三來代表多數,與「又」(象「手」形)分三叉來象手的五指類似。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象鳥長毛,小篆屈曲其體而猶存其三畫,亦猶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之意。」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上博竹書四.采風曲目》簡4:「鴼(鷺)羽之白也」,意謂鷺鳥的羽毛潔白。《上博竹書八.鶹鷅》簡1:「婁(鶹)栗(鷅)之羽」,指鶹鷅的羽毛。「鶹鷅」是鳥名,或作「鶹離」、「流離」、「留離」,是「梟」(貓頭鷹)的別名,年幼時好看,長大後醜陋,而且吃自己的母親,故被稱為「不孝鳥」。《詩.邶風.旄丘》毛亨傳:「流離,少好長醜。」孔穎達疏:「陸機云:『流離,梟也。自關之西謂梟為流離。其子適長大,還食其母。故張奐云『鶹鷅食母』,許慎云『梟,不孝鳥』是也。』」《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26叄:「金錢羽旄」,「金錢」可能指金錢豹的尾巴,「羽」是鳥的長羽毛,多指孔雀的長羽毛,「旄」指旄牛尾。金錢豹的尾巴、孔雀的長羽毛、旄牛的尾巴都是古時用來裝飾車和馬的。
漢帛書借指翅膀,《馬王堆漢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第185-186行:「『嬰嬰(燕燕)于蜚(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袁(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汲(泣)沸(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袁(遠)。」此處引用《詩.邶風.燕燕》,意謂「雙雙共飛的燕子,它們的翅膀參差交錯。現在你要出嫁他國,我遠遠地送你到郊野,等到看不見你的身影的時候,我的眼淚像下雨似的落下。」翅膀能夠互相交錯(形容和諧共融的樣子),才能到達遠方。
在鳥類身上的稱「羽」,野獸身上的稱「毛」,龍蛇身上的稱「鱗」,《周禮》:「臝者、羽者、鱗者」,鄭玄注:「臝者,謂虎、豹、貔、螭爲獸淺毛者之屬;羽,鳥屬;鱗,龍蛇之屬。」「臝」表示短毛的獸類。《韓非子.解老》:「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意謂人身上不長獸毛鳥羽,所以不穿衣服就不能戰勝寒冷(張覺)。
金文用作人名,徐王之子羽戈:「䣄(徐)王之子羽元用戈」,意謂徐王的兒子羽專用的戈。徐國國君有一個名叫「羽」的兒子,即章羽。《春秋.昭公三十年》:「吳滅徐,徐子章羽奔楚。」
成語「羽扇綸巾」表示拿著羽毛扇子,戴著青絲帶的頭巾,形容態度從容。蘇軾〈念奴嬌〉:「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形容周瑜年壯時意氣風發,從容擊退強暴的敵人。「羽翼已成」比喻有了得力助手,勢力已鞏固。《史記.留侯世家》:「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
「羽」引申為五聲音階的第五音,即「宮商角徵羽」之「羽」。因為第五音是五音中的最高音,音調高揚舒展,好比展翅高飛。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伸爲五音之羽,《晉書.樂志》云:『羽,舒也。陽氣將復,萬物孳育而舒生。』」楚系金文用加從「于」聲的「𦏴」來表示音律名的「羽」,見於曾侯乙編鐘。
「羽」又是現行較罕見的姓氏,分布於廣東的新會,四川的合江,山西的太原、陽泉、朔州,山東的平邑等地;相傳是春秋時鄭國子羽的後代,《通志.氏族略》鄭樵注云:「姬姓,鄭子羽之後也。」宋代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羽,出自姬姓,鄭穆公之子揮,字子羽,其孫頡,爲馬師,以王父字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