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文言文意思
“忍”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忍(简繁同形)
拼音:rěn
“忍”字的古汉语解释
rěn
1.动词 容忍;忍受;忍耐。《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动词 克制。《<指南录>后序》:“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3.形容词 忍心;狠心;残忍。《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又】<形使动>使……坚韧;使坚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忍”国语辞典解释
rěn
动词1.含容。《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承受。《文選.張衡.東京賦》:「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於大漢,而欣戴高祖。」
3.抑制、強抑。例: 「忍俊不住」 。《楚辭.屈原.離騷》:「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
副词
願意、能夠。漢.王符《潛夫論.忠貴》:「寧見朽貫千萬,而不忍賜人一錢。」 南唐.馮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卻遊春侶〉詞: 「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
形容词
狠心、不仁慈。例: 「殘忍」 。
“忍”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而軫切集韻韻會正韻爾軫切,𠀤人上聲。說文能也。
徐曰能音耐。从心刃。
長箋如刀剌心,忍意也。
周武王·書銘忍之須臾,乃全汝軀。
又廣韻强也,有所含忍。
左傳·昭元年魯以相忍爲國。
又安于不仁曰忍。
詩·大雅維彼忍心,是顧是復。
詩·小雅君子秉心,維其忍之。
又忍忍,猶不忍也。
後漢·崔琦傳情懷忍忍。
又姓。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而振切,音仞。堅柔也,本作肕。亦作忍。
周禮·地官·山虞註柔忍,通作刃。
詩·小雅·荏染柔木註柔刃之木荏苒然。
釋文忍音刃。
禮·月令·納材葦註此時柔刃,𠀤與韌靭忍同。
“忍”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與小篆構形相同,從「心」,「刃」聲。本義是忍耐。詳解: 金文與小篆構形相同,從「心」,「刃」聲。本義是忍耐。《說文》:「忍,能也。从心刃聲。」王筠《說文句讀》:「能讀為耐」。《廣雅.釋言》:「忍,耐也。」《詩.漸漸之石》鄭玄《箋》:「豕之性能水」《經典釋文》:「能,本又作耐。」
金文表示忍耐,容忍,中山王方壺:「則臣不忍見施(也)。」《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季子起而治之,則不得與于國政,坐而視之則親親。因不忍見也。」《玉篇》:「忍,含忍也。」
後世的歇後語中有「心字頭上一把刀」的講法,即影射一「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