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文言文意思
“资”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资”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

“资”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钱财;物资。《赤壁之战》:“孤当续发人众,多载粮,为卿后援。”

2.动词 积蓄。《信凌君窃符救赵》:“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3.动词 供给;资助。《祭妹文》:“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一次。”

4.名词 资本;依托。《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也。”

5.名词 天赋。《汉书·董仲舒传》:“今陛下贵为天子,……又有能致之。”

6.动词 通“咨”。询问。《礼记·表记》:“事君先其言。”

【资斧】⒈旅费。⒉征伐。

【资望】门第;声望。

“资”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財貨。例: 「物資」「資金」「資本」

2.費用。例: 「工資」「車資」「郵資」

3.經歷、身分。例: 「年資」「資次」 。唐.韓愈〈永貞行〉:「夜作詔書朝拜官,超資越序曾無難。」

4.天生的才智。例: 「資質」「天資」《荀子.性惡》「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朴,離其資,必失而喪之。」

5.資本家的簡稱。例: 「資方」「勞資合作」

6.憑藉。《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 《淮南子.王術》「夫七尺之橈,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為資。」

7.材料。參見「資料」 條。

8.姓。如明代有資金。

动词
1.蓄積。《國語.越語上》「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2.供給、幫助。《戰國策.秦策四》「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遊。」 漢.高誘.注:「資,給。」 《宋史.卷三一二.韓琦傳》「今棄不耕,適足以資敵,將皆為所有矣,遂請距北界十里為禁地。」

3.取用。《易經.乾卦.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唐.孔穎達.正義:「以萬象之物皆資取乾元而各得始生。」

“资”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卽夷切集韻韻會正韻津私切,𠀤音咨。
說文貨也。
易·旅卦旅卽次,懷其資。
必獲次舍,懷來資貨。
 又易·乾卦萬物資始。
釋文資,取也。
 又儀禮·聘禮問歲月之資。
資,行用也。
 又五經文字齎,與資同。
儀禮·少牢饋食禮資黍于羊俎兩端。
資,猶減也。今文資作齎。
 又與咨同。
禮·緇衣民惟曰怨資。
尚書作咨。
 又姓。
玉海資氏。
𨻰留·風俗傳黃帝之後。
四明志會稽有資氏。
 又集韻資四切。與恣同。秦刻石文恣作資。

“资”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錢財、貨物的總稱。

詳解: 從「」,「」聲。本義是錢財、貨物的總稱。《說文》:「資,貨也。从貝,次聲。」如《國語.齊語》:「正其封疆,無受其資。」韋昭注:「資,資財也。《韓非子.解老》:「所謂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輕恬資財也。《史記.平準書》:「古者嘗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為不足也。

  「」引申指積蓄、積累。《說文》段注:「資者,積也。」如《國語.越語》:「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史記.魏公子列傳》:「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司馬貞《索隱》:「資者,畜也。謂欲為父復讎之資,畜於心已得三年矣。

  「」又表示資助、供給。如《戰國策.秦策四》:「王資臣萬金而遊,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高誘注:「資,給也。《莊子.大宗師》:「堯何以資汝?」郭象注:「資者,給濟之謂。《史記.蘇秦列傳》:「於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表示依靠、憑借。如《管子.霸言》:「國修而鄰國無道,霸王之資也。《淮南子.主術》:「夫七尺之橈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為資。《文選.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作詩〉》:「資此夙知,降從經志。」李善注:「資,猶藉也。

  「」表示利用、取用。如《儀禮.喪服》:「有餘則歸之宗,不足則資之宗。」鄭玄注:「資,取也。《禮記.明堂位》:「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老子.二十七章》:「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表示天賦、資質。如《荀子.性惡》:「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朴,離其資,必失而喪之。」楊倞注:「資,材也。《史記.商君列傳》:「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漢書.張陳王周傳》:「然大王資侮人,不能得廉節之士。」顏師古注:「資,謂天性也。

  「」還表示資歷、地位。如《文選.干令升〈晉紀總論〉》:「而世族貴戚之子弟,陵邁超越,不拘資次。《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

  「」通作「」。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資,叚借又為齎。」如《周禮.春官.巾車》:「毀折,入齎于職幣。」鄭玄注引杜子春云:「齎,讀為資。資謂財也。乘官車毀折者,入財以償繕治之直。《史記.陳丞相世家》:「平既娶張氏女,齎用益饒,游道日廣。」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第147行:「不善人,善人之齎(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