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文言文意思
“儿”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儿”字

繁体:简化方式:删改部件或笔画

拼音:ér

“儿”字的古汉语解释

ér

1.名词 儿童;小孩子。《两小儿辩日》:“也子东游,见两小辩斗。”《促织》:“民日贴妇卖,便无休止。”

2.名词 青年男子。《促织》:“市中游侠得佳者笼养之。”

3.名词 儿子。《木兰诗》:“阿爷无大,木兰无长兄。”《左忠毅公逸事》:“吾诸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4.名词 儿子或女儿对父母的自称。《孔雀东南飞》:“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又;“兰之惭阿母:‘实无罪过’”

5.名词 词缀。《朝天子·咏喇叭》:“喇叭,锁呐,曲小腔儿大。”

“儿”国语辞典解释

rén

名词
1.「人」《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 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2.二一四部首之一。

ér

名词
1.小孩。例: 「兒童」「嬰兒」《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2.子女對父母的自稱。《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

3.稱謂。父母對子女的稱呼。《水滸傳》第四二回:「我兒,你去了許多時,這幾年正在那里安身?」

4.長輩稱呼晚輩。例: 「姪兒」「孫兒」

5.年輕男子。唐.白居易〈雜興〉詩三首之一:「遂習宮中女,皆如馬上兒。」

6.輕視、辱罵對方為「兒」《後漢書.卷七五.呂布傳》「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

<綴>

附於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之後,構成詞,與所附的詞合為兒化音,一般無義。附於詞尾:(1)接名詞。例: 「花兒」「鳥兒」「老頭兒」「美人兒」 (2)接動詞。例: 「拐彎兒」「找蹅兒」 。(3)接副詞。例: 「快快兒」「慢慢兒」

名词
姓。通「倪」 。如漢代有兒寬。

“儿”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韻會𠀤而鄰切,音仁。
說文人也。
玉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詰屈。
戴侗·六書故非二字,特因所合而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兒若見。
鄭樵·六書略人象立人,象行人。
 又集韻居拜切,音戒。仁人也。(兒)〔古文〕𠒆唐韻汝移切集韻韻會正韻如支切,𠀤爾平聲。說文孺子也。象形。小兒頭囟未合。
 又韻會男曰兒,女曰嬰。
 又韻會兒,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
 又倉頡篇兒,嬬也。謂嬰兒嬬嬬然,幼弱之形也。
 又韻會姓也。漢有兒寬。
 又唐韻五稽切集韻韻會研奚切正韻五黎切,𠀤音霓。姓也。前漢·藝文志兒良一篇。師古曰:六國時人也。兒寬傳兒寬,千乘人也。
 又韻會弱小也。通作倪。孟子反其旄倪。
(兒)考證:〔說文孩子也。象形。小兒頭囪未合。〕 謹照原文孩子改孺子。頭囪改頭囟。〔孟子反其耄倪。〕 謹照原文耄倪改旄倪。

“儿”形意通解

略說: 從「」從「」,「」象幼兒頭蓋未合,或象兒童的兩個角形髮髻,本義為小孩。

詳解: 甲金文從「」從「」,「」之象形存在爭議,一說象幼兒頭蓋未合,《說文》:「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兒頭囟未合。」段玉裁注:「囟者,頭會匘葢也。小兒初生,匘葢未合,故象其形。」一說古代男女未成年時把頭髮扎成兩束,形狀如角,故「」象總角髮髻形(參李孝定等),姑備二說。

  「」之本義為小孩,後在北方話中用於名詞、形容詞後,作兒化標記,具有改變詞性(如動詞「」變為名詞「唱兒」)、表示微小等作用。表示兒化作用的「」字在北方話中通常不能自成音節,須附著於其他音節之後。而在南方方言中,表示兒化作用則通常不是「」字,如粵語用「」,閩南話用「」等。

  「」在卜辭作人名,如《合集》3399:「令兒」,又如《合集》3400:「呼兒」,「」表示命令;又作方國名,如《合集》3397:「兒(白)伯」,「(白)伯」表示方國伯長,又如《合集》7893:「兒人」,即兒國人,兒國疑為古之郳國,在今天的山東省。

  金文作詞綴,用於人名之下,多見與徐器,為方言用法,如「沇兒鐘」中的「沇兒」,為相對於父的自稱,又如「庚兒鼎」有「䣄王之子庚兒」的說法(參李學勤、金國泰等)。

  金文又用作族氏名,如兒鼎:「」;亦作人名,如中甗,「史兒」。

  秦簡用其本義,如《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50:「嬰兒之毋(無)母者」;漢帛書亦用本義,如《馬王堆.雜療方》第42行:「使嬰兒良心智」。

  古書通作「」,表示老人牙齒落盡後更生的細齒,如《詩.魯頌.閟官》:「黃髮兒齒」,陸德明釋文:「兒,齒落更生細者也,《字書》作齯」;亦通「」,表示弱小。《古今韻會舉要.齊韻》:「兒,弱小也,通作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