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文言文意思
“饵”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饵”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ěr

“饵”字的古汉语解释

ěr

1.名词 糕饼。归有光《先妣事略》:“吴家桥岁致鱼蟹饼,率人人得食。”

2.名词 泛指食物。《聊斋志异·蛇人》:“饲以美,祝而纵之。”

3.名词 鱼饵。杜甫《春水》:“接缕垂芳。”

4.名词 药饵。《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可以已大风。”

5.动词 引诱。《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此所以敌,如何去之?。”

【饵敌】用计谋引诱敌人上当。

“饵”国语辞典解释

ěr

名词
1.麵粉類製成的糕餅食品。《周禮.天官.籩人》「羞籩之實,糗餌粉餈。」 《後漢書.卷七七.酷吏傳.樊曄傳》「曄為市吏,餽餌一笥。」

2.泛指各種食品或藥品。例: 「果餌」「藥餌」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 《水滸傳》第六五回:「外使敷貼之餌,內用長托之劑。」

3.釣魚或誘捕其他動物的食物。《莊子.外物》「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 唐.杜甫〈春水〉詩: 「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

4.引誘人的事物。《淮南子.俶真》「是故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鉤,仁義為餌。」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制國而令子適足以為餌,豈可謂工哉!」

动词
1.吃。《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初,援在交阯,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慾,以勝瘴氣。」 《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餌朮黃精,令人久壽。」

2.引誘。戰國策.秦策二:「我羈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陽餌王。」 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

“饵”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正韻𠀤忍止切,音耳。
玉篇食也,餠也,餻也。
說文粉餠也。
徐鍇曰釋名,烝燥屑餠之曰餈,非也。粉米烝屑皆餌也,非餈也。
許愼曰餈稻餠,謂炊米爛乃擣之,不爲粉也。粉餈以豆爲粉糝餈上也,餌則先屑米爲粉,然後溲之。餈之言滋也,餌之言堅潔若玉餌也。
楚辭·招魂粔籹蜜餌。
 又禮·內則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爲餌煎之。
此周禮糝食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魚膠餌。
色如餌。
 又禮·內則擣珍,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脄,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孰出之,去其皽,柔其肉。
餌,筋腱也。
 又啗魚具。
莊子·外物篇五十犗以爲餌。
 又隂以利誘人曰餌。
前漢·賈誼傳五餌三表。
 又廣韻集韻韻會仍吏切正韻而至切,𠀤音二。義同。
說文𢐹部作𢐹。重文从食耳聲,作餌。考證:〔禮·內則捶反側之,去其餌,就出之。〕 謹照原文就出改孰出。

“饵”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糕餅。

詳解: 從「」,「」聲。《說文》以「𩱓」為正體,「」為或體。本義是糕餅。《說文》:「𩱓,粉餠也。从𩰲,耳聲。餌,𩱓或从食,耳聲。」如《禮記.內則》:「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急就篇〉「餅餌麥飯甘豆羹」,顏師古注:「溲水而蒸之則為餌。」又泛指食物。如《老子.三十五章》:「樂與餌,過客止。

  「」也表示釣魚或誘捕其他禽獸的食物。如《戰國策.秦策》:「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呂氏春秋.功名》:「善釣者出魚乎十仞之下,餌香也。

  「」表示飼。如《淮南子.主術》:「昔者齊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首子而餌之,虞君好寶而晉獻以璧馬釣之,胡王好音而秦穆公以女樂誘之,是皆以利見制於人也。」又表示吃。如《後漢書.馬援列傳》:「初,援在交阯,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慾,以勝瘴氣。

  「」表示引誘、利誘。如《戰國策.趙策一》:「欲亡韓吞兩周之地,故以韓為餌,先出聲於天下,欲鄰國聞而觀之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循河為甬道而南。

  「」還表示牲畜的筋腱。如《禮記.內則》:「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鄭玄注:「餌,筋腱也。

  「」也表示藥餌。如柳宗元〈捕蛇者說〉:「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