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文言文意思
“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函(简繁同形)
拼音:hán
“函”字的古汉语解释
hán
1.动词 包含;容纳。张衡《南都赋》:“巨蟒函珠。”
2.名词 信封;信件。送信的人叫“函使”。《祭妹文》:“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3.名词 匣子。《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又】用匣子装。《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4.名词 指函谷关。《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函”国语辞典解释
hán
名词1.舌頭。《說文解字.𢎘部》:「函,舌也。」
2.鎧甲、護身甲。《周禮.冬官考工記》:「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 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函,鎧也。」
3.匣、盒子。例: 「劍函」 、「鏡函」 、「石函」 。《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
4.套子、封套。例: 「全書共十函」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時見宮人出六十餘函,於億歲殿曝之,多裝以鏤牙軸、紫羅褾。」
5.書信、信件。例: 「來函」 、「函件」 。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 唐.李商隱〈隋宮〉詩: 「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6.現行公文的一類。用於各級機關公文往返,或人民與機關間的申請與答覆。例: 「公函」 、「申請函」 。
动词
1.包容、容納。《詩經.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 漢.鄭玄.箋:「函,含也。」 《漢書.卷一〇〇.敘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 唐.顏師古.注:「函,容也。」
2.用木盒盛裝,並加以密封。《戰國策.燕策三》:「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傳.序》:「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
3.陷入。《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唐.柳宗元〈古東門行〉:「當街一叱百吏走,馮敬胸中函匕首。」
“函”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男切,音含。說文舌也,又容也。
禮·曲禮席閒函丈。
又前漢·禮樂志郊祀歌函蒙祉福常若期。
註師古曰:函,包也。
又前漢·班固敘傳函之如海。
註讀與含同。
律歷志太極函三爲一。
禮·樂志人函隂陽之氣。
又玉篇鎧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燕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爲函也。
又集韻戸感切,音頷。
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函。
集韻或作椷。
前漢·天文志太白閒可椷劒。
註謂可容一劒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𠀤音咸。匱也。
又集韻或作㮀,木名。
又或作䤴。
博雅介鎧也,通作函。
又玉篇書也。
晉書·殷浩傳竟達空函。
又姓。
廣韻漢有豫章太守函熙。
又漢複姓。漢末有黃門侍郞函治子覺。
又函谷,關名。
又通作咸。
周禮·秋官伊耆氏共杖咸。
註咸讀爲函,以此藏杖也。
又張有·復古編圅又作函,亦筆迹小異。別作凾,非。考證:〔前漢·禮樂志郊祀歌函業祉福常若期。〕 謹照原文函業改函蒙。
“函”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倒矢在函(部件用◎表示)中,象收藏箭矢的袋子或盒子,右上的小圈圈象一個用來手提的小環,本義是箭袋、箭匣。引申為包含、容納。詳解: 甲金文從倒矢在函(部件用◎表示)中,隸定作「圅」,象收藏箭矢的袋子或盒子,本義是箭袋、箭匣。在字形的周邊,甲骨文或有左右兩個小圈圈,或只有一個,金文多在右上有一個小圈圈,象可以用手提的小環,小圈圈在小篆中訛變為「𢎘」(hán),許慎認為是聲符。漢代文字倒矢形的筆畫漸漸拉平為兩橫,後又斷開為四筆,訛成「水」形,「圅」於是變為「函」。
古時盛箭的器具有兩種,一種稱「函」,指專門用來收藏箭矢的匣子,把整支箭都包裹在內,《國語.魯語》:「使求得之金櫝矢函」;一稱「箙」,是射箭時所用的,盛載以後,箭的尾部(矢括)和一部分矢笴(即箭杆)露在外,以便抽出箭矢,隨時發射(參王國維)。參見「箙」、「備」。
後來也用「函」來指各種收藏器具,如《晉書.張華傳》「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石函」,即「石匱」,《集韻.咸韻》:「函,匱也。或作㮀。」鏡匣也可以叫「鏡函」,劍室也可以叫「劍函」,信件的外殼、書的封套、護身的鎧甲等也都可以叫「函」,應用較廣泛(王鳳陽)。後來匣子、封套的意思引申為包含、容納。
甲骨文用作地名,《屯南》:「才(在)圅」。
金文通假為「陷」,毛公鼎:「俗(欲)女(汝)弗以乃辟圅(陷)於艱。」意謂希望你不要使你的君主陷入艱難的境地。又用作姓氏,圅皇父匜:「圅皇父乍(作)周㜏(妘)匜」,「匜」是盛水的器皿,意謂圅皇父為周妘鑄造了這件匜。
《說文》:「圅(函),舌也。象形,舌體𢎘𢎘。从𢎘,𢎘亦聲。肣,俗圅从肉、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