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文言文意思
“戢”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戢”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戢”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收藏兵器。《诗经·周颂·时迈》:“载干戈。”

【引】止息;禁止。《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将自焚也。”

2.动词 收敛。陶潜《归鸟》:“翼翼归鸟,羽寒条。”

【戢翼】⒈敛翼停飞。⒉比喻归隐不仕。⒊泛指停止不前。

“戢”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將兵器收聚而藏。《說文解字.戈部》「戢,臧兵也。」 《國語.周語上》「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

2.收斂。《詩經.小雅.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戢秋霜之威,布冬日之愛。」

3.止息。例: 「戢怒」《南史.卷六九.虞荔傳》「願將軍少戢雷霆,賒其晷刻。」

名词
姓。如明代有戢如止。

“戢”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阻立切集韻韻會正韻側立切,𠀤音輯。
說文藏兵也。
詩·周頌干戈。
 又斂也。
詩·小雅鴛鴦在梁,其左翼。
 又廣韻止也。
左傳·隱四年兵猶火也,弗將自焚也。
 又姓。周黎,明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