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文言文意思
“我”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我”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我”字的古汉语解释

1.代词 我;我们。

2.代词 古代史家用来称本国或本朝。《曹刿论战》:“齐师伐。”

【我曹】我辈;我们。

【我生】⒈我的作为。⒉生我者,指母亲。

“我”国语辞典解释

代词
1.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 《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形容词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名词
1.私心、私意。例: 「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ě

(一)之讀音。

“我”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𠀤俄上聲。
說文施身自謂也。
廣韻已稱也。
 又稱父母國曰,親之之詞。
春秋·隱八年人祊。
 又姓。古賢人,著書名子。
 又說文或說,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
 又韻補叶與之切,音台。
揚子·太𤣥經,吉凶之魁。
音如台小子之台。
 又叶阮古切,音五。
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濟濟京河,實爲西魯。𢦐,篆文

“我”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一把鋸。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

詳解: 甲金文象有鋸齒的長柄兵器,本義是一種鋸,或形近鋸的古兵器。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表示自己。《說文》:「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从戈从𠄒。𠄒,或說:古(垂)[𠂹]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屬皆从我。𢦠,古文我。

  郭沫若認為象兵器的「」即《詩經》與「」並舉的「」,「」是「」的象形初文,指刃部有齒的鉞形武器。「」所象的兵器,羅西章認為即是陝西扶風縣莊白村出土的三齒兵器,曾憲通、陳煒湛認為即曾侯乙墓出土的多戈戟。漢字中唯一保留了「」兵器義的,大概只有「」字(關子尹)。參見「」。

  甲骨文用為貞人名、國名。又用作複數第一人稱代詞,多為殷商之自稱,如《合集》9688:「我受年」,表示我們的禾黍會豐收,這是殷人貞卜自己國家農作物的收成情況。

  金文除用作人名外,多用作第一人稱代詞,表示自己,毛公鼎:「虔夙夕叀(惠)我一人。」意謂朝夕虔敬輔助我一個人。

  戰國文字也用作第一人稱代詞,《郭店簡.老子甲》簡31:「我無事而民自富」。《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0:「《詩》員(云):「皮(彼)求我則,女(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意謂《詩經》說:「君主請求我從政時,唯恐請不動我;等到我答應了,卻又不信賴、重用我」(季旭昇)。《清華簡二.繫年》簡24-25:「息侯弗順,乃使人于楚文王曰:『君來伐我,我將求救於蔡,君焉敗之。』」又假借作「」,《郭店簡.語叢一》簡22:「仁生於人,我(義)生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