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国语辞典解释
xì
动词1.玩耍、嬉遊。例: 「嬉戲」 、「遊戲人間」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為飯,以塗為羹。」 《三國演義》第一回:「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
2.開玩笑、嘲弄。例: 「戲弄」 。《論語.陽貨》:「前言戲之耳!」 《國語.晉語九》:「智襄子戲韓康子而侮段規。」
名词
1.一種以言語、表情或歌舞等傳達意念的表演。例: 「演戲」 、「唱戲」 、「京戲」 、「猴戲」 、「布袋戲」 、「歌仔戲」 。
2.姓。如三國時魏國有戲志才。
hū
參見「於戲」 條。huī
名词軍中用以指揮的大旗。通「麾」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 《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戲下騎從者八百餘人。」
动词
指揮。通「麾」 。《漢書.卷五二.灌夫傳》:「(田)蚡乃戲騎縛夫置傳舍。」
“戏”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香義切正韻許義切,𠀤希去聲。說文三軍之偏也。一曰兵也。
又廣韻戲弄也。
禮·坊記閨門之內,戲而不歎。
註戲謂孺子言笑者。
又謔也。
詩·衞風善戲謔兮。
又嬉也。
又姓。
魏志穎川戲志才。
又廣韻古文呼字。註詳口部五畫。
又廣韻許羈切。
集韻韻會正韻虛宜切,𠀤音羲。
集韻嗚戲,歎辭。○按廣韻旣入虞韻,云古文呼字,又入支韻。亦訓歎辭,則戲字二音,本皆可讀。正字通云:詩於戲卽嗚呼,歎辭也或嘉美,或悲傷。末代文士輒爲體例,若哀誄祭文,卽爲嗚呼,封拜冊命,卽爲於戲。謂嗚呼爲哀傷,於戲爲歎美,妄爲穿鑿,其說誠是。然謂呼與戲通,則戲可讀呼,呼仍不可以讀戲,以戲字有羲音,呼字止入七虞也。
又與羲通。伏羲。
莊子作伏戲。
史記作虙戲。
荀子·成相篇文武之道同虙戲。
又地名。
魯語幽王滅於戲。
又集韻呼爲切韻會吁爲切,𠀤與麾同。
集韻旗屬。
周禮·夏官建大麾以田。或作戲。
史記·項羽紀諸侯罷戲下,各就國。
註同麾。
又集韻驅爲切,音虧。傾側也。
周禮·春官·喪祝註執披備傾戲。
又集韻於宜切,音漪。本作陭。
說文上黨陭氏阪。或作戲。
又集韻桑何切,音娑。娑本作犧。
周禮·春官·兩獻註酒尊名。飾以翡翠。鄭司農說,或作獻,亦作戲。
“戏”形意通解
略說: 「戲」的本義是軍隊的主力軍以外的軍隊。詳解: 「戲」從「戈」,「䖒」聲,本義是三軍的主力軍以外的部分軍隊。《說文》:「戲,三軍之偏也。一曰兵也。从戈,䖒聲。」張世超等認為金文表示軍之偏師,師虎簋:「令女更乃且(祖)考,啻(嫡)官𤔲𠂇(左)右戲緐荊。」
「戲」又表示角鬥,《國語.晉語九》:「少室周為趙簡子之右,聞牛談有力,請與之戲,弗勝,致右焉。」韋昭注:「戲,角力也。」
高鴻縉認為「戲」同音通假作「嬉」,故有玩耍、游戲等義。《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戲」又表示開玩笑,《論語.陽貨》:「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金文又用作國名。《春秋.襄公九年》:「同盟于戲」,杜預注:「戲,鄭地。」在今河南省內黃縣北。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