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文言文意思
“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稽(简繁同形)
拼音:jī/qǐ
“稽”字的古汉语解释
jī
1.动词 停止;停留。陶渊明《杂诗》:“时驶不可稽。”
2.动词 延迟;拖延。《乐羊子妻》:“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3.动词 查考;核实。《原君》:“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4.动词 计较;争辩。贾谊《陈政事疏》:“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qǐ
1.动词 叩头至地,见“稽首”。
2.名词 通“棨”,有缯衣的戟。
【稽古】⒈考古。⒉研习古事。
【稽首】古代一种礼节。双膝下跪,拱手至地,头下低手或地。《叔向贺贫》:“宣子拜稽焉。”
“稽”国语辞典解释
jī
动词1.停留、延遲、拖延。南朝梁.簡文帝〈隴西行〉三首之三:「迴山時阻路,絕水亟稽程。」 《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難逢夫》:「聖旨發回原籍,不敢稽留,收拾轎馬和家眷起身。」
2.積存、囤積。《史記.卷三〇.平準書》:「蓄積餘業,以稽市物。」
3.考證、考核、查考。例: 「稽查」 。《晉書.卷三五.裴秀傳》:「博學稽古,自少知名。」
4.計較、責難。《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婦姑不相說,則反脣而相稽。」
5.卜問。《書經.洪範》:「稽疑,擇建立卜筮人。」 《楚辭.王逸.卜居章句序》:「稽問神明,決之蓍龜。」
名词
1.準則、楷模。《老子》第六五章:「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 《荀子.儒效》:「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
2.姓。如春秋時秦國有稽黃。
qǐ
參見「稽首」 、「稽顙」 等條。“稽”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古奚切集韻韻會堅奚切正韻堅溪切,𠀤音雞。考也,計也議也,合也,治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
易·繫辭於稽其類。
註考也。
禮·緇衣行必稽其所敝。
註猶考也,議也。
又儒行古人與稽。
註稽猶合也。古人與合,則不合於今人也。
周禮·天官·小宰聽師田以𥳑稽。
註𥳑,閱也。稽,計也。合也。合計其士之卒伍,閱其兵器,爲之要簿也。
前漢·賈誼傳婦姑不相說,則反脣而相稽。
註相與計較也。
又留止也。
說文徐註禾之曲止也,尤者異也。有所異處,必稽考之,卽遲留也。
前漢·食貨志蓄積餘贏,以稽市物。
註稽,貯滯也。
後漢·馬援傳何足久稽天下士。
又至也。
莊子·逍遙遊大浸稽天而不溺。
又滑稽。
史記·樗里子傳滑稽多智。
註滑,亂也。稽,同也。辯捷之人,言非若是,言是若非,能亂同異也。一云酒器,可轉注,吐酒不已,俳優之人,詞不窮竭,如滑稽之吐酒不已。
又吳語𢹬鐸拱稽。
註𢹬,抱也。拱,執也。稽,棨戟也。
又山名。
周禮·夏官·職方氏揚州山鎭曰會稽。
又姓。
呂氏春秋秦有賢者稽黃。
又廣韻康禮切集韻韻會遣禮切正韻祛禮切,𠀤音啓。下拜首至地。
書·舜典禹拜稽首。
傳首至地,臣事君之禮。
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
禮·檀弓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
註稽顙者,觸地無容。
說文稽从𥝌从尤,旨聲,自爲部。
“稽”形意通解
略說: 「稽」金文作「𩒨」,從「頁」,「旨」聲,「頁」象人形而突顯頭部,本義是叩頭。詳解: 「稽」金文作「𩒨」,從「頁」,「旨」聲,「頁」象人形而突顯頭部,作為義符,或省為「首」形。或不從「頁」、「首」而從「手」(羌白簋),與頭拜至手有關,本義是叩頭。
金文多見「𩒨(稽)首」一語,是上古的叩頭至地之禮。師酉簋:「師酉拜𩒨(稽)首。」具體情況有二說,一說拜者先跪地,兩手拱於胸前,然後拜頭至手,再俯身拜頭至地(張光裕)。一說兩手拱至地,頭拜至手,不觸及地。《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楊倞注:「稽首,亦頭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稽顙,則頭觸地。」
《說文》:「䭬,下首也。从𩠐旨聲。」《說文》:「稽,留止也。从𥝌从尤,旨聲。凡稽之屬皆从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