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文言文意思
“稀”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稀(简繁同形)
拼音:xī
“稀”字的古汉语解释
xī
1.形容词 稀疏;疏。《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形容词 稀少;少。《孔雀东南飞》:“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3.形容词 稀薄;不稠。白居易《苦雨》:“叶湿蚕应病,泥稀燕亦愁。”
4.副词 表示程度深,用在“烂”、“松”等形容词前。《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那薛公子便喝令下人动手,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去三日竟死了。”
【稀年】七十岁的代称。
“稀”国语辞典解释
xī
形容词1.疏、不密。例: 「地廣人稀」 。《文選.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2.少、不多。例: 「稀罕」 、「稀有動物」 。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3.不濃、不稠。例: 「稀薄」 、「稀飯」 、「和稀泥」 。宋.蘇軾〈次韻田國博部夫南京見寄二絕〉之二:「火冷餳稀杏粥稠,青裙縞袂餉田頭。」
4.隱約、不清楚。唐.韓愈〈山石〉詩: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副词
很、甚。例: 「稀爛」 、「稀鬆平常」 。《老殘遊記》第八回:「我這隻腳還是稀軟稀軟,立不起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三回:「那稀髒的,人家外國人的輪船肯裝麼?」
“稀”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香依切,音希。說文疏也。
徐曰當从爻从巾。爻者,希疏之義,與爽同意,巾象禾之根莖。至於莃晞皆當从稀省,何以知之,說文無希字故也。
又姓。見姓苑
集韻通作希。
“稀”形意通解
略說: 從「禾」,「希」聲。本指禾苗稀疏,引申為稀少、稀疏的意思。詳解: 從「禾」,「希」聲。本指禾苗稀疏,引申為稀少、稀疏的意思。《說文》:「稀,疏也。从禾希聲。」段注:「稀與穊為反對之辭,所謂立苗欲疏也,引伸為凡疏之偁。」如《三國志.魏書.和洽傳》「民稀耕少,人食者多。」唐代杜甫《曲江》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古書中「希」、「稀」經常通用。朱駿聲《通訓定聲》:「稀,經傳皆以希為之。」《文選.曹植〈朔風詩〉》「朱華未希」,李善注:「希與稀同,古字通。」出土文獻也有這種例子,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篇》簡71背:「盜者壯,希(稀)鬚,面有黑焉。」簡文「希」讀為「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