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愆”文言文意思
“愆”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愆(简繁同形)
拼音:qiān
“愆”字的古汉语解释
qiān
1.名词 过失;过错。《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2.动词 违背;违反。颜延之《陶徵士诔》:“有合谥典,无愆前志。”
3.形容词 过分;过度。《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
【愆伏】(气候)失调;失常。
【愆尤】罪过;过失。
“愆”国语辞典解释
qiān
名词過失、罪過。例: 「愆尤」 、「罪愆」 。《論語.季氏》:「侍於君子有三愆。」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
动词
耽擱、錯過。《文選.謝混.遊西池詩》:「美人愆歲月,遲暮獨如何?」 《聊齋志異.卷一一.王者》:「途中被雨,日暮愆程。」
形容词
過期的。《國語.吳語》:「舍其愆令,輕其征賦。」
“愆”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去乾切集韻丘虔切正韻苦堅切,𠀤音騫。說文過也。
增韻差𤕤也。
又罪也,失也。
書·伊訓惟兹三風十愆。
註過也。
又惡疾曰愆。
左傳·昭二十六年王愆于厥身。
又叶起巾切,音䵖。
詩·小雅我孔熯矣,式禮莫愆。工祝致告,徂賚孝孫。
韓愈·祭兄文其不有年,以補我愆。叶上墳恩原奔。
又叶起淺切,音遣。
詩·小雅伐木于阪。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揚子·太𤣥經井無幹,水直衍,匪溪匪谷,終於愆。或作諐。亦作𨓲。
說文集韻又作㥶。籀作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