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文言文意思
“息”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息”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息”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庄子·逍遥遊》:“生物之以相吹也。”

2.动词 呼吸;喘气。《柳毅传》:“当闭目,数可达矣。”

3.动词 叹息;叹气。《愚公移山》:“北山愚公长曰。”

4.动词 休息。《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

5.动词 止息;停止。《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交以绝游。”

6.动词 平息。《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心。”

7.动词 通“熄”,熄灭。《曲突徙薪》:“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

8.动词 增长。《庄子·秋水》:“消盈虚,终则有始。”

9.动词 繁殖;繁育。《赵威后问齐使》:“是助王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10.名词 子女,特称儿子。《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

11.名词 利息。《原君》:“此我产业之花也。”

【息男】亲生儿子。

【息女】亲生女。

“息”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呼吸時出入的氣。例: 「窒息」「奄奄一息」「一息尚存」《聊齋志異.卷七.青娥》「略聞香息,心願竊慰。」

2.子女、兒子。例: 「子息」《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聊齋志異.卷二.嬰寧》「弱息僅存,亦為庶產。」

3.利錢。例: 「利息」「月息」「年息」《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

4.音訊、音信。例: 「消息」「信息」

5.贅肉。通「瘜」《黃帝素問靈樞經.卷一.邪氣藏府病形篇》「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

6.姓。如明代有息隆泰。

动词
1.呼吸、喘氣。《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武氣絕,半日復息。」

2.休憩、放鬆身心。例: 「歇息」「休息」《孟子.梁惠王下》「飢者弗食,勞者弗息。」

3.停止、消失。例: 「止息」「息怒」「川流不息」《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4.繁殖、滋長。《荀子.大略》「有國之君,不息牛羊。」 《戰國策.齊策四》「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息”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相卽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卽切,𠀤音熄。
說文喘也。
增韻一呼一吸爲一
 又大聲歎曰太
戰國策閔王太
長出氣也。
前漢·高帝紀喟然太
師古註之大也。
 又累氣曰累
後漢·任延傳吏民累
一曰止也。
禮·檀弓細人之愛人也,以姑
猶安也。言苟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辭。
 又處也。
詩·小雅無恆安
,猶處也。
 又生也。
周禮·地官以保六養萬民。
前漢·宣帝紀𠛬者不可
師古註謂生長。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長也。
 又禮·月令註陽生爲
 又子曰
東觀漢記此蓋我子也。
戰國策老臣賤舒祺,最少。
 又尸子棄黎老之言,用姑之語。
姑,婦也。,小兒也。
 又出錢生子亦曰
周禮·地官·泉府凡民之貸者,以國服爲之
 又勞也。
儀禮·鄕飮酒禮司正。
,勞也。
釋文勞,力報反。
 又休也。
周禮·春官·籥章老物。
之也。
 又冬官·考工記·梓人張獸侯,則王以燕。
者,休農老物也。
 又釋名,塞也,塞滿也。
 又國名。
 又新縣,本故國,徙於東,故加新字。
左傳·隱十一年侯伐鄭。
國,汝南新縣。
釋文一本作鄎。
 又安,戎國,去長安萬六百里。
風俗通戎類有六,五曰鼻
 又土自長無限,曰壤。
山海經鯀竊帝之壤,以堙洪水。
 又姓。
姓苑今襄陽有此姓。
 又夫,複姓。
 又叶私列切,音屑。
蘇軾·遊香積寺詩把玩竟不食,棄置長太。幽尋恐不繼,書版記歲月。
从心从自,自亦聲。
徐鍇曰自,鼻也。氣从鼻出。會意。考證:〔禮·檀弓小人之愛人也,以姑。〕 謹照原文小人改細人。

“息”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從「」從數點,「」象鼻子,全字象鼻子呼出氣息之形,本義是氣息、喘息。

詳解: 骨文及早期金文從「」從數點,「」象鼻子,全字象鼻子呼出氣息之形,本義是氣息、喘息。《說文》:「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聲。」段玉裁注:「人之氣急曰喘,舒曰息,引伸爲休息之偁,又引伸爲生長之偁。引伸之義行而鼻息之義廢矣。」又曰:「心气必從鼻出,故从心自。

  戰國金文改從「」從「」,「」是聲符。楊樹達認為「」是指肺而言,從「」從「」,會氣息自肺達於鼻。甲骨文用為人名,早期金文用作國族名,後期表示止息、休止。中山王方壺:「進賢措能,亡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