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衅”文言文意思
“衅”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衅”字

繁体:简化方式:起用古字或异体

拼音:xìn

“衅”字的古汉语解释

xìn

1.动词 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牲畜的血涂在新制的器物上。《韩非子·说林下》:“缚之,杀以鼓。”

【引】动词 涂抹。贾谊《治安策》:“豫让面吞炭。”

2.名词 缝隙;间隙;破绽。《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逆臣乘。”

3.名词 罪过;灾祸。《后汉书·李固传》:“固之过。”

4.名词 征兆。《国语·鲁语上》:“恶有,虽贵,罚也。”

5.形容词 冲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于勇。”

“衅”国语辞典解释

xìn

动词
1.古代祭祀時,把牲畜的血塗在器皿上,用來祭祀神靈稱為「釁」《孟子.梁惠王上》「將以釁鐘。」 宋.陸游〈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詩四首之二:「獸奔鳥散何勞逐,直斬單于釁寶刀。」

2.塗、熏。《國語.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豫讓釁面吞炭。」

3.奮動。《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

名词
1.裂痕、縫隙。《續漢書志.第一.律曆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中.鐘》「若相承遇緩,則先入之質欲凍,後者不粘,釁所由生也。」

2.徵兆、禍兆。《國語.魯語上》「若鮑氏有釁,吾不圖矣。」 《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近覽劉氏傾覆之釁。」

3.嫌隙、爭端。例: 「挑釁」「尋釁」

4.過失、罪過。《左傳.莊公十四年》「人無釁焉,妖不自作。」

5.姓。如春秋時魯國有釁夏。

“衅”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許覲切集韻許愼切,𠀤音舋。與釁同。
玉篇牲血塗器祭也。
禮·樂記車甲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
,釁字也。許靳反。(釁)唐韻虛振切集韻許愼切韻會許刃切,𠀤興去聲。說文血祭也。象祭竈也。廣韻牲血塗器祭也。禮·月令孟冬之月,命大史釁龜筴。謂殺牲以血塗釁其龜及筴。
 又雜記成廟則釁之。謂宗廟初成,則殺牲取血以釁之,尊而神之也。史記·高祖紀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釁,祭也。殺牲以血塗鼓曰釁。
 又罪也。左傳·宣十二年觀釁而動。釁,罪也。
 又瑕也。左傳·桓八年讐有釁,不可失也。釁,瑕隙也。史記·李斯傳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索隱曰:言因諸侯有瑕釁,則忍心而剪除也。
 又兆也。魯語若鮑氏有釁,吾不圖矣。釁,兆也。陸機·答賈長淵詩天厭霸德,黃祚告釁。
 又塗也。一曰熏也。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以香塗身曰釁。周禮·春官·肆師共其釁鬯。以鬯塗尸,使之香美也。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前漢·賈誼傳釁面吞炭。漆面以易貌。一曰熏也,以毒熏入之。
 又動也。左傳·襄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釁,動也。
 又爾雅·釋獸獸曰釁。獸之自奮迅動作名釁。
 又姓。正字通周有釁夏。
 又正字通通作舋。韓非子旣蓄王資而承敵國之舋。前漢·高帝紀乗舋而運。
 又或作禮·樂記車甲而藏之府庫。,釁字也。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又或作興。禮·禮器旣興器用幣。興,當爲釁字之誤。
(釁)考證:〔禮·樂記車甲而藏之武庫。〕 謹照原文武庫改府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