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言文意思
“秀”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秀(简繁同形)
拼音:xiù
“秀”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ù
1.动词 谷物叶穗开花。聂夷中《田家》:“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2.形容词 秀丽;美好。《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形容词 繁茂。《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动词 高出;突出。《游黄山记》:“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5.形容词 优秀;杰出。《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秀才】⒈才华出众的人。⒉汉代科举科目之一,由各州推举。唐初曾设秀才为举士科目,不久废止。明清称通过考试或纳捐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⒊唐宋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通称。
“秀”国语辞典解释
xiù
动词1.稻麥等穀類吐穗開花。《詩經.大雅.生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 唐.聶夷中〈田家〉詩二首之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2.泛指草木開花。唐.杜甫〈九日寄岑參〉詩: 「是節東籬菊,紛披為誰秀?」
3.生長、成長。晉.顧愷之〈神情〉詩: 「冬嶺秀寒松。」
4.表現、表演。為英語show的音譯。例: 「秀一下」 。
名词
1.草木的花。漢.武帝〈秋風辭〉:「蘭有秀兮菊有芳。」 《文選.張協.七命》:「方疏含秀,圓井吐葩。」
2.才智傑出的人。例: 「後起之秀」 。《晉書.卷六五.王導傳》:「顧榮、賀循、紀贍、周玘,皆南土之秀。」
3.演出、表演。例: 「做秀」 、「一場秀」 。
4.姓。如春秋時宋有秀老。
形容词
1.草木繁茂。《宋史.卷六五.五行志.木志》:「漢陽軍有插榴枝於石罅,秀茂成陰。」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佳木秀而繁陰。」
2.清麗、俊美。例: 「娟秀」 、「清秀」 、「山明水秀」 。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3.優異、傑出。例: 「優秀」 、「一枝獨秀」 。《國語.齊語》:「秀民之能為士者,必足賴也。」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材,召置門下,甚幸愛。」
“秀”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息救切,音繡。榮也,茂也,美也,禾吐華也。詩·大雅實發實秀。○按爾雅云:禾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漢儒據此釋詩,遂以秀爲不榮而實。李巡曰:分別異名以曉人,故以英、秀對文,其實黍、稷皆先榮後實。詩·出車篇云黍稷方華。生民篇云實發實秀,是黍、稷有華亦稱秀也。此說甚是。論語明言不秀不實,秀實自不容混。朱子釋論語秀曰吐華,釋生民秀曰始穟。足正漢儒之誤。
又凡草皆得言秀。
詩·豳風四月秀葽。
禮·月令孟夏苦菜秀。
又三秀,芝草。
楚辭·九歌采三秀於山閒。
又秀氣。
禮·禮運人者,五行之秀氣。
周子·太極圖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又秀士,秀才。
禮·王制命鄕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
史記·賈誼傳吳廷尉爲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
韻會秀才之名始此,後光武名秀,改爲茂才。
又州名。漢屬會𥡴郡,五代晉錢元瓘奏置秀州,宋慶元改嘉興府。
又姓。
又與綉通。
石鼓文秀弓寺射。
註綉弓,戎弓也。
又叶思久切,音又。
詩·大雅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好叶訐口切。
“秀”形意通解
略說: 睡虎地秦簡從「禾」從「引」。石鼓文從「禾」,從「弓」,戰國楚系文字同。何琳儀以為「秀」從「禾」從「引」省,會禾苗引出之意。詳解: 睡虎地秦簡從「禾」從「引」。石鼓文從「禾」,從「弓」,戰國楚系文字同。何琳儀以為「秀」從「禾」從「引」省,會禾苗引出之意。季旭昇以為是稻禾開花。小篆的字形訛為從「禾」從「乃」。許慎因避漢光武帝劉秀名諱,《說文》云:「秀,上諱。」
「秀」表示穀物吐穗開花的例子如《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朱熹注:「穀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穀曰實。」《文選.向子期〈思舊賦〉》:「歎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
「秀」也表示草類植物結籽、實。《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如《詩.豳風.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鳴蜩。」毛傳:「不榮而實曰秀。葽,葽草也。」
「秀」引申表示草木的花。《玉篇.禾部》:「秀,榮也。」如漢武帝〈秋風辭〉:「蘭有秀兮菊有芳,擕佳人兮不能忘。」東晉陶淵明〈詠貧士〉:「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
「秀」又表示草木茂盛。如《廣雅.釋言》:「秀,茂也。」如《呂氏春秋.孟夏》:「行春令,則蟲蝗為敗,暴風來格,秀草不實。」高誘注:「暴疾之風,應氣而至,使當秀之草不長茂。」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秀」表示美好、秀麗。如《楚辭.大招》:「容則秀雅,穉朱顏只。」《文選.曹子建〈洛神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
「秀」引申表示優異、出眾。《廣雅.釋詁一》:「秀,出也。」如《國語.齊語》:「秀民之能為士者,必足賴也。」韋昭注:「秀民,民之秀出者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