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文言文意思
“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稠(简繁同形)
拼音:chóu
“稠”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óu
1.形容词 多,密。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诗:“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
【又】浓。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挠令洞洞如稠粥。”(洞洞:浓厚。)
tiáo
通“调”。调顺。《庄子·天下》:“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
tiào
见“稠嶅”。
【稠叠】1.密而重叠。2.多而频繁。
【稠穊】繁密。
【稠直】密而直。
【稠浊】繁多而混乱。
【稠嶅】动摇的样子。《汉书·扬雄传》:“嘻嘻旭旭,天地稠。”(旭旭:洋洋自得的样子。)
“稠”国语辞典解释
chóu
形容词1.繁、多。例: 「地窄人稠」 。宋.謝枋得〈蠶婦吟〉:「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2.深濃、厚密。例: 「濃稠」 、「粥太稠了。」 唐.杜甫〈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郡防禦判官〉詩: 「古色沙土裂,積陰雪雲稠。」
名词
姓。如漢代有稠雕。
“稠”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直由切集韻韻會𨻰留切正韻除留切,𠀤音儔。說文多也。
廣韻穊也。
增韻密也。
又穠也。
戰國策書策稠濁。
束晳·補華黍詩黍發稠華。
又地名。
北史·魏本紀永熙三年二月,帝至稠桑。
又姓。
前漢·功臣表常樂侯稠雕。
又增韻通作綢。
詩·小雅綢直如髮。
箋綢,密也。
又集韻田聊切,音迢。
莊子·天下篇可謂稠適而上遂矣。
註音調。本亦作調。
又集韻徒弔切,音糶。動搖貌。
前漢·揚雄傳天下稠㟼。
註稠,徒弔反。考證:〔束皙·補黍華詩黍發稠花。〕 謹照原文黍華改華黍。稠花改稠華。
“稠”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禾」,「周」聲。本義是禾苗眾多,引申為稠密。詳解: 甲骨文從「禾」,「周」聲,本義是禾苗眾多,後泛指眾多,《說文》:「稠,多也。从禾,周聲。」段玉裁注:「本謂禾也,引申為凡多之偁。」數量眾多而造成的空間距離狹小稱「稠」,古代多用來形容人口之多,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稠人廣眾,薦寵下輩。」曹植〈七啟〉:「人稠網密,地逼勢脅。」「稠」還用來形容書冊,《戰國策.秦策》:「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鮑彪注:「稠,多;濁,亂。」也用來形容山石,謝靈運〈過始寧墅〉:「岩峭嶺稠疊,洲萦渚連綿。」(參王鳳陽);或形容樹木等,杜甫〈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含風翠壁孤雲細,背日丹楓萬木稠。」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明。
戰國竹簡表示稠密,《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78-79:「外壤秦綦履迹四所,袤尺二寸。其前稠綦袤四寸,其中央稀者五寸,其踵稠者三寸。」「綦」表示棋紋,即格子紋,「綦綺」的花紋是斜方形的,「直綦」是直而不斜的棋紋,「綦履」指鞋底也有綦紋,應該是用麻或其他東西編成的通體作綦紋的鞋;「秦」是草名,「秦綦履」是用秦草編成的底部作綦紋(格子紋)的鞋(參裘錫圭)。全句意謂外面土上有秦綦履的印痕四處,長一尺二寸。履印前部花紋密,長四寸;中部花紋稀,長五寸;腳跟部花紋密,長三寸。
後世「稠」又用作姓氏,漢有稠雕。見《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漢帛書亦表示稠密,《馬王堆.養生方》第66行:「以雚(萑)堅稠節者爨之」,「萑」即蘆葦,意謂用堅實密節的葦草作燃料燒火(參馬繼興)。